Sports Impact No.24
當期封面 NO.25
   

NO.26 目錄

產業管理 台灣出路在企業

資料來源 : 遠見雜誌2006 / 07 / 09【江逸之】

夾在兩岸渾沌不明的政治現況下,與政府產業政策不明確的不利因素,台商面對中國製造業的興起,仍發展出全新的競爭力,用創新研發與綿密的產業整合能力,繼續在各領域稱王。
罷免、倒閣與通膨的利空衝擊下,6月8日,台北股市指數狂跌280點,一週內台股暴跌627點,跌破十年線。「政治搞成這樣亂,真的讓人很不舒服,」廣達電腦總經理王震華在股東會上忍不住抱怨。展,仍熱鬧展開全世界第二大電腦展。
相較於立法院的朝野對抗,或券商號子的散戶歎息,世貿周邊是另外一個世界。英特爾、超微等國際大廠的氣球漫天飄揚,數十台賓士車忙碌地載著國外買主,往返各展館。
在世貿展場裡,絲毫不受國內政局動盪的影響,1300多家參展廠商在亮麗的攤位,競相展示最新的產品,吸引了三萬多名國外買主到台灣採購。「台北所有的星級飯店都一房難求,會議室還要提前一年預訂,」富士康全球品牌發言人王文玉表示。
事實上,台灣的國家競爭力,已被政府的無效率與缺乏產業政策拖垮。5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布國家競爭力報告,台灣從第11名掉到第18名、大陸從第31名升到第19名,兩岸此消彼長。
過去,台灣表現優異的「經濟表現」倒退了九名,而「政府效能」指標,台灣更是被大陸所超越,大陸排名全球第17名,台灣跌落到第24名。
拚經濟,企業早已替代政府
邁入21世紀,台灣社會頓時陷入了一個茫然、前途未定的時代。台灣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面向世界,與全球接軌,」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強調,台灣企業是最快全球化的一群人,只有政府遲遲不願意面對全球化的挑戰。
中原大學教授呂鴻德指出,國家競爭力來自於三大指標:人民自信心、對政府的信任度與企業對市場的敏感度,「但是,現在自信心與信任度都沒有了,只剩企業在撐起台灣的經濟發展。」
台灣的出路,就在這些勤奮打拚的企業身上。
「『大企業、小政府』時代來臨了,」呂鴻德指出,昔日政府帶頭拚經濟,現在卻是企業領航。
根據國內最新的產業調查報告,台灣1000大製造業的海內外合併營收,突破新台幣14兆1029億元,高過台灣GDP近4兆台幣,全球員工總數更高達276萬人,台商在海外就聘雇了194萬人。

台灣在海外拓展國力要靠企業,在國內也有愈來愈多企業捐錢、花時間,改善台灣各角落,彌補政府無力照顧到的地方。例如,為了幫助缺乏進修機會的生產線作業員,友達光電就和中部大專院校簽約,量身訂做開設課程,幫他們解決進修的問題。
拚外交,台商比政府管用
隨著企業在全球各地扎根,台商在海外已經不是單純地投資設廠,還進一步與當地融合,把台灣的影響力延伸到海外。
「台灣邦交國不超過30個,但是台商卻與近200多個國家做生意與投資,」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戴勝通指出,從中國大陸到非洲的賴索托,都有台灣商人的身影,「讓全球的人都知道『Taiwan』。」
「台商幫台灣拚外交,」大陸昆山台協會長李寬信指出,2005年5月,昆山台協舉辦了全大陸第一次台商慈善義賣活動,湧入了5000多人,台協把義賣收入全數捐給了當地的衛生院與老人安養單位。
昆山台協從2005年開始,透過100多位台商太太所組成的婦慈會,積極在當地舉辦定期的慈善活動,認養清貧學童與照顧老人。
全球化,台商比政府更早啟動
自從1986年台幣從40元兌1美元,升值到25元兌1美元,帶動過去20年來台灣企業外移風潮,更促成了台商全球化布局。許多中小企業從10多人的小工廠,透過海外投資,躍升為千億營收、上萬員工的大企業。

 
Sports Impact No.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