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體育專刊

SPORTS IMAPCT 體育用品專刊第101期 2025.8 中華民國72年12月創刊 發行人: 陳穗榮 主 編: 溫麗雪 編 輯: 楊梅鳳 陳汝卿 張鳳嫚 李悅嫥 鄧若憲 發行單位: 臺灣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 104030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22號8樓 電話: 02-2594-1864 傳真: 02-2591-9396 www.sports.org.tw 歐樺設計印刷品有限公司/和盈彩印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11057台北市士林區福港街112號 電話: 02-5578-4244 專題報導 市場動態 資訊動脈 活動櫥窗 趨勢指南 AI與運動科學:智慧時代的競技革命 「虛擬運動」正改變體育產業?科技+運動的新藍海市場 AI視覺賦能ESG:製造業永續治理的突破口 運動服務業發展趨勢(2025年) 別只靠運氣!運動場域安全新解方 除了運動按摩,還有哪些運動恢復的方法 Go Healthy with Taiwan 全球徵案正式啟動廣邀世界共創健康未來 展覽計畫 活動花絮 2026 TSMA採購指南會員享有免費廣告 2025年1月至6月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出口至全球情勢比較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出口至全球依洲別/國家/號列排名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進口至全球情勢比較/依洲別排名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進口依國家/號列排名 Contents 04 08 13 17 23 25 28 30 32 33 34 35 42 44 廣告價目表 封 底﹙全頁彩色﹚NT$20,000 封面裡﹙全頁彩色﹚NT$15,000 封底裡﹙全頁彩色﹚NT$10,000 內 頁﹙全頁單色﹚NT$ 5,000 請洽詢會務組 分機18 楊組長

4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AI與運動科學: 智慧時代的競技革命 資料來源 / 運動科學 www.sportscience.com.tw 作者 / 陳煒昇,相子元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慧 (AI) 已逐漸融入人類的生活,從智慧家居到醫療診斷, 再到交通運輸,每一項領域都因AI的參與而發生變革。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AI能快 速處理大量數據、洞察難以量化的細節,並提供高效的決策支援,成為輔助人類應對複雜 挑戰的重要工具。 在運動科學領域AI同樣展現了巨大的應用潛力,根據2024年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全球健 身趨勢調查,「數據導向訓練科技」已進入前20名,顯示運動數據分析市場的快速成長。 透過整合穿戴裝置、影像分析與數據處理技術,AI不僅提供了精確的量化數據,還讓教練 與分析師能更有針對性地制定訓練計畫,並優化比賽策略。2024 年一篇發表在 Sensors 的 文章探討了 AI 在運動科學領域的實際應用及數據整合的倫理與挑戰,簡述如下。 AI 在運動科學領域的實際應用 1. 負荷最佳化 (Load Optimization) 傳統上,教練通常依賴經驗來管理選手的訓練負荷,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會使 用穿戴裝置和追蹤系統來實時監控運動數據,並透過 AI 技術進行分析。像是 Athletica 和 WIMU SVIVO 等系統,能夠根據運動員的生理數據和訓練資料,利用演算法來設計個人 化的訓練計劃,並即時提供反饋。不僅如此,AI 還能分析長期累積的數據,持續追蹤運動 員的表現,及早發現疲勞累積,以此調整訓練計劃,確保運動員能達到最佳表現,同時避 免過度訓練。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5 2. 傷害預防與重返賽場 (Injury Prevention and Return to Play) AI驅動的預測分析技術,可以根據運動員的生理數據、訓練負荷、睡眠質量和營養狀況等, 預測其傷害風險。以Zone7系統為例,利用運動員的訓練負荷數據和歷史傷病紀錄,進行風險預 測,並向教練發出警示,從而提前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減少受傷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虛擬實 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於運動員的傷後復健。結合AI的動作追蹤和生物力學建 模為運動員提供量身定制的復健計劃,提升復健效率,並幫助運動員更快速地重返賽場。 3.運動表現分析 (Sports Performance Analysis) 運動表現分析技術已突飛猛進,能夠即時提供數據,幫助教練在比賽中做出精確的決 策。2022年FIFA世界盃應用的光學追蹤系統,能即時捕捉球員與足球的動作,並提供球員的外 部負荷、技術和戰術表現等詳細數據,協助教練了解球員的狀態並調整戰術。而在NBA比賽 中,Second Spectrum 系統結合 AI 和影像分析,能幫助教練即時調整戰術,根據比賽狀況修改策 略,提升隊伍的勝算。此外,現在的AI系統還能進行比賽情境模擬,預測不同戰術的效果,為教 練提供數據支持,幫助隊伍在比賽中迅速調整策略,從而制定更有效的長期戰術。 4. 運動員潛力發掘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Scouting) 傳統的人才評估方法往往依賴球探的主觀判斷,這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偏差。然而,隨著AI技 術的進步,現在球探能夠利用更精確的數據來評估球員的潛力。TwelveGPT Scout 是一個基於 AI 的球員選拔平台,這個系統將球探報告、運動表現指標和人體基本資料結合在一起,形成全面的 球員檔案,提供客觀的決策依據。除此之外,AI技術還能模擬不同場景,預測球員對團隊的潛在 影響,幫助球探做出更精準的選拔判斷。 5. 運動員的休息時間管理 (Off-training Behavior Monitoring) 智慧感測器的應用不僅局限於監控運動員的訓練與比賽,更深入到日常生活,成為維持健康 的重要幫手。許多運動員雖然在訓練期間進行高強度的體能活動,但在非訓練時段卻往往因長時 間久坐而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以Wakeout為例,能夠監測運動員的靜止時間並適時發出提醒,以

6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進行簡短的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減少久坐 對心血管健康和身體機能的損害。借助這樣 的智慧技術,運動員在訓練之外也能保持良 好的健康狀態,進一步提升整體表現。 6. 睡眠品質 (Sleep Quality) 睡眠不足不僅會削弱運動表現,還會 增加受傷風險。現代AI技術已能透過分析大 量的睡眠數據,找出干擾因素並提供改善策 略。WHOOP等智慧穿戴裝置量測心率變異 性和睡眠週期,深入分析選手的睡眠模式, 並提供個人化建議,幫助優化睡眠習慣、提 升恢復效率。透過AI系統,運動員能根據數 據分析調整作息,減少睡眠不足對認知能力 和體能表現的負面影響,從而在比賽和訓練 中保持最佳狀態。 7. 月經周期管理 (Menstrual CycleManagement) 月經週期對女性運動員的表現與健康 有著重要影響,而AI技術正逐步成為管理月 經週期的利器。透過AI工具分析月經數據, 不僅能準確預測排卵日期,還能辨識與經前 症候群或黃體期缺陷等疾病相關的風險。根 據月經週期不同階段,制定個人化的訓練計 畫,不僅能提高運動表現,還能有效減輕不 適。此外,AI還能利用心率或心電圖等生 物辨識數據,準確分類經期階段,達到超過 85%的準確率。透過數據有助於了解運動員 荷爾蒙波動的影響,從而改善身體狀況和心 理健康。 AI 在運動科學中的七大關鍵應用 AI在數據整合的倫理與挑戰 1. 數據隱私與安全 AI技術在運動員數據的收集中提供了強 大幫助,同時也產生隱私風險的問題。為了 保護運動員的個人資訊,必須嚴格遵循《一 般資料保護法規》等相關法規,並採取加密 和安全存取等措施,確保數據不會被未授權 使用。 2. 透明與信任 在數據應用過程中,研究者需與運動員 保持清楚透明的溝通,詳細說明數據收集的 目的、用途與潛在益處。這樣不僅能提高運 動員對運動科學技術的接受度,還能促進彼 此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3. 技術依賴性 雖然 AI 能夠輔助決策,但數據分析師應 避免過度依賴技術,應結合專業知識進行綜 合判斷,確保訓練與比賽策略的有效性。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7 4. 未來挑戰與發展 • 運動的不確定性:運動過程中充滿生理變異和複雜變化,AI系統需要針對其不確定性進 行更細緻的分析與優化。 • 跨領域合作:教練與工程師之間的協作將變得更加重要。未來需建立更緊密的協作框 架,才能共同推動AI在運動科學中的應用。 • 科學驗證不足:目前AI技術的應用多處於探索階段,缺乏系統性的實證研究。未來需進 一步驗證其技術的可靠性與有效性,以在實際的運動場景中應用。 AI在運動科學中的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運動員的訓練與競技方式,然而,技術 的進步也伴隨著倫理與挑戰的考驗。運動領域的相關研究者或分析師在擁抱AI的同時,需謹慎處 理數據隱私問題、確保透明度並強調人類專業的重要性。未來,隨著跨領域合作進一步深化AI技 術,使其在運動科學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為運動員帶來更高層次的表現突破與健康保障。 參考文獻: Mateus, N., Abade, E., Coutinho, D., Gómez, M. Á., Peñas, C. L., & Sampaio, J. (2024). Empowering the sports scientist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raining, performance, and health management. Sensors, 25(1), 139.

8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虛擬運動」正改變體育產業? 科技+運動的新藍海市場 資料來源 /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數位轉型研究院 www.find.org.tw 作者 / 王麒傑 科技的進步正在改變世界各個產業的發展 模式,從物聯網(IoT)、區塊鏈、擴增實境 (AR)及虛擬實境(VR),到現今若名稱不 掛上AI,就似乎與時代脫節的人工智慧,這些 技術不再侷限單一領域當中,而形成跨域結合 的趨勢,這種「科技+X」的模式,正在重塑 全球包含教育、醫療、運動、金融、藝術等多 個產業的背景架構,帶來新的商業模式與價值 創造機會。然而「科技+運動」的趨勢,使得 「虛擬運動」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但這些藉 由數位化的運動模式,對產業及生活會帶來怎 麼樣的改變? 在討論「虛擬運動」之前,首先要區分「 運動科技」(Sports Technology)與「科技運 動」(Innovative Sports)或又稱「虛擬運動」 (Virtual Sports)的概念區別: 運動科技 Sports Technology:指的是透過科 技,協助提升傳統運動體驗、訓練等各個層 面,例如運動輔助判決、智慧穿戴裝置、 虛擬運動教練等,這些技術主要是輔助運 動員或民眾更有效率地進行運動,而運動 本身仍然是基於傳統的運動活動。 科技運動 Innovative Sports 或虛擬運動 Virtual Sports:基於科技驅動的運動模式, 例如延展實境XR(AR/VR/MR)運動、互 動式體感等,其性質更接近如任天堂Ring Fit Adventure 或Meta VR 遊戲 Beat Saber,結 合「Exercise(運動)」與「Game(遊戲) 」的「Exergame」(運動遊戲),需要玩 家身體參與的電子遊戲,這些遊戲不僅提 供娛樂,也同時促使玩家提升參與意願, 甚至能夠產生類似傳統運動所帶來的心 肺、肌力等訓練效果,但是由數位環境驅 動時,這樣的身體活動與傳統運動相比, 真的能夠產生相同的運動核心價值嗎?許 多體育界人士產生這樣的質疑。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9 圖1: 原定2025年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辦首屆Olympic Esports Games將延後至2027年 圖片來源: 國際奧運委員會官網(https://www.olympics.com/ioc) 而國際趨勢方面,國際奧委會(IOC)為吸引年輕族群的受眾,已開始採納虛擬 運動作為競賽項目,並將其納入體育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分別於 2021 年和 2023 年舉辦 「奧林匹克虛擬系列賽(Olympic Virtual Series, OVS)」及「奧林匹克電競週(Olympic Esports Series, OES)」,由 IOC 官方主導的虛擬運動賽事,涵蓋了賽車、棒球、虛擬自 行車、虛擬划船及 VR 跆拳道等數個電競及虛擬運動項目。這顯示出 IOC 正在努力尋求 虛擬運動及電競產業與傳統運動的結合點,值得關注的是,IOC也已宣布預計在2027年 沙烏地阿拉伯舉辦首屆正式的虛擬運動電競賽事,這意味著虛擬運動將有機會進一步涵 蓋到體育界的範疇當中。 虛擬運動不是未來趨勢,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產業變革,不管是否認同虛擬運動 夠格作為與傳統運動相比,一種全新型態的運動類別,虛擬運動的發展帶來全新的運 動體驗,隨之而來也創造了新的商業機會,運動的本質不僅是鍛鍊身體,也可以是一 種自我挑戰、社交互動與自我實現的手段。

10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虛擬運動雖然可能削弱傳統運動中的體能 挑戰,但它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例如: 一、降低運動門檻,使更多人願意參與 過去許多運動受限於身體條件、年齡與環 境因素,使得部分族群難以參與,例如長者因 體力限制無法進行激烈運動,身障者則受場地 與設備影響降低運動意願。然而,虛擬運動不 只是改變運動方式,而是重新定義「誰都可以 公平的參與運動」,如數位地板滾球透過影像 辨識與感測技術,讓行動不便者能自動判斷球 的軌跡,提供身障者自主運動訓練的可能性, 而非被動依賴他人協助;亦或是 WhizToys 運動 地墊,為高齡者設計的互動式遊戲運動,不僅 讓運動變得簡單、趣味化,更透過數位科技 促進社交互動,改善因缺乏運動而帶來的健 康問題。 二、沉浸式體驗打破時空限制 傳統運動常受限於場地、時間與氣候 的因素影響,但虛擬運動突破了國界地理上 的限制,讓運動變得更靈活、即時,甚至能 創造全新的競技模式,這是傳統運動競賽需 要耗費大量成本集中到同一地進行競賽所無 法比擬的。像是WhiizU虛擬自行車,騎乘者 不需在真實公路或賽道上,即可體驗全球不 同地形的騎行訓練,甚至能參與全球線上競 圖2: 數位地板滾球透過科技輔助,讓各族群都能夠更輕鬆 地參與運動 圖片來源:聿承科技提供 圖3: WhiizU室內虛擬自行車突破場地限制,開創跨時區、 跨地域的競技模式 圖片來源: 鈦境運動WhiizU提供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11 賽,真正實現跨時區、跨地域的運動競技;高爾夫室內模擬器:無論天候、時間,玩家都能 體驗逼真的高爾夫球場,透過即時數據回饋精準提升技術,尤其是在距離及策略的掌握上, 改變高爾夫的訓練與競技方式。國外如日本的 HADO AR,透過AR技術,讓玩家超越現實的物 理法則,在虛擬場景中投擲「能量球」對戰,這是傳統運動無法實現的全新競技類型,開創 「數位身體競技」新市場。 三、不只是個人化與數據化,而是運動行為的數位資產化 傳統運動科技已經能夠記錄運動數據並提供個人化指導,但虛擬運動的價值,在於進一 步將數據轉化為「可交易、可利用」的數位資產,並帶來全新的商業模式,像是區塊鏈結合 運動數據的APP STEPN,讓用戶的步行數據成為可交易的數位資產,激勵運動行為並創造新的 經濟模式。另外,像是藉由數據驅動的個人化挑戰(如 VR AI 對戰),傳統運動只能回顧過 去表現,但虛擬運動可透過數據情蒐的形式,以AI動態生成挑戰對手,使每場比賽都能即時 圖4: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Premier League)球隊採用Rezzil VR系統應用於訓練當中 圖片來源: Rezzil官網(https://rezzil.com/)

12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適應玩家能力,讓訓練更貼近與真實選手對戰的競賽場景。且透過數據驅動的「數位運動 員經濟」如 Rezzil VR、Zwift 等平台已經開始形成數位運動員生態或數據系統,未來甚至可 能出現「職業虛擬運動員」參與國際賽事與品牌代言,開創新興市場。 綜上所述,運動產業的商業模式,受科技的發展而逐漸改變,眾多科技企業大量地投 入資源,建構基於虛擬數位化視角的商業市場,如Meta、Apple、Sony等大廠均已投入AV/ VR技術開發,而應用於運動產業的解決方案也依循硬體的逐漸成熟得以解封,虛擬運動的 發展雖仍在早期階段,技術標準、賽事規則、產業鏈尚未完全確立,但這正是企業能夠主 導市場的機會,企業若能在硬體、軟體、數據分析、數位內容等領域提前投入,將能夠建 立競爭壁壘,成為未來產業規則的制定者。 虛擬運動並非只是科技的附加產品,而是正在重新定義運動產業的核心價值,未來 的運動模式可能超越場館與地域限制,從數據驅動的個人化訓練,到全球化的虛擬競技賽 事,運動將與科技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的商業生態,企業若不在這波變革中找到自己的定 位,就可能在這場科技與運動交織的競爭中被邊緣化,現在正是產業重新洗牌的時刻,虛 擬運動將不只是娛樂,而是可能成為延續體育產業與未來世代聯繫的核心支柱之一。 *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著作權,請來信告知,將儘速移除相關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 1. 國際奧運委員會官方網站 https://www.olympics.com/ioc 2. 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官方網站 https://www.taiwan-healthcare.org/hats/zh/product-detail. php?id=0se6nyk8g8r2td7j 3. 世大智科官方網站 https://www.seda-gtech.com.tw/whiztoys 4. WhiizU官方網站 https://www.whiizu.com/ 5. Rezzil官方網站 https://rezzil.com/ 6. HADO官方網站 https://hado-official.com/en/ 7. STEPN官方網站 https://www.stepn.com/ 8. zwift官方網站 https://www.zwift.com/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13 AI視覺賦能ESG: 製造業永續治理的突破口 作者 / PowerArena 百威雷科技 Sursha 封面圖片說明:PowerArena 專注於協助車廠、電子與半導體廠打造透明化製程與完整影像化生產履歷,並以 AI 視 覺技術即時確保 SOP 執行與生產管理自動化。 隨著 ESG 成為全球投資主流,製造業正面臨數據揭露、成本壓力與人力風險等多重挑 戰。本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 AI 視覺技術,將 ESG 實踐融入工廠日常管理。 PowerArena 的 HOP 人因作業平台不僅強化 SOP 遵循與製程效率,更在 ESG 面向上創造 可衡量成效。透過影像分析透明化生產過程、即時預警作業異常、優化SOP設計,協助企 業從『看不見的浪費』中找出改善契機,加速永續治理。

14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立即下載成功案例,看知名電子大廠如 何實踐 AI 與 ESG 雙軌並行。 根據 Bloomberg Intelligence(BI)發布的 ESG 投資趨勢報告,到 2030 年,全球 ESG 相 關資產將突破40兆美元,占預估全球資產管 理總額的近三成,顯示永續投資已成主流。 對製造業而言,ESG不再只是政府政策或品牌 倡議,更實質滲透至供應鏈管理與工廠營運 的核心環節。 在智慧製造與ESG雙軌推動下,OT(營 運技術)與IT(資訊技術)的深度融合已成 為企業轉型的關鍵路徑。 而透過導入AI視覺技術,PowerArena在實 務案例中看到:企業不僅能強化流程效率與 產品品質,同時也能在ESG三大指標上創造具 體、可衡量的管理成效。 製造業對ESG的壓力與瓶頸 當ESG正式走入2025年的企業營運核心, 製造業也迎來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從成 本、數據到組織協作,各環節皆面臨挑戰: 成本壓力加劇: 對多數工廠而言,光是智慧製造轉型已 佔據大量預算資源,若再加上ESG需求,即 便大型製造商,也難以在短期內看見足夠效 益,進而支撐長期投資。 資料蒐集與揭露困難: 目前多數工廠仍仰賴紙本紀錄與人 工表單,缺乏即時、集中與結構化的數 據系統。改善方案分散、追蹤效率低、 成效難以量化,無法真正支撐產線長期 改善。 操作風險與缺工挑戰並存: 面對日益嚴峻的缺工環境,工廠普 遍面臨人員流動率高、新手上線頻繁的 困境,不僅拖慢產能,也加劇品質波動 與原料浪費的風險。 AI視覺:讓ESG成為日常工廠 管理的一部分 PowerArena的HOP(Human Operation Platform)人因作業平台,以AI視覺技術 為核心,自動偵測產線人員行為與作業 狀況。系統即時收集、分析並可視化現 場資訊,協助企業全面管理工廠運作。 PowerArena長期深耕製造業,特別 是勞力密集型產線。透過AI視覺,我們 協助客戶實現SOP遵循、異常即時偵測 與現場效率優化。 從客戶反饋中我們發現,AI視覺為 製造現場,提估的效益不僅體現在生產 效能上,更能強化企業在ESG指標上的 表現。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15 Environmental環境:AI視覺揭露所有浪費 傳統工廠管理長期仰賴經驗與目視巡查,難以全面掌握產線實況。AI視覺透過全天候運作的 鏡頭,持續紀錄與分析每一道工序,讓管理層首次真正「看見」那些過去被忽略的浪費源頭與效 率黑洞,有效揭露長期存在的「管理盲區」。 確保SOP遵守,減少報廢、不良品與返工成本 即使工廠導入標準作業流程(SOP),現場仍可能存在難以察覺的生產死角,例如:動作順 序錯誤、兩人誤入同一工站、取錯物料等,這些細節往往在傳統管理中難以即時發現。 AI視覺系統可即時管理每一項作業流程,當偵測到週期時間異常、違反SOP的行為或關鍵動 作錯誤時,會立即發出告警,管理層能即時介入、預防錯誤擴散。 這不僅能大幅降低不良品與材料報廢的風險,更能提前阻止錯誤流入最終品檢(Final QC)階 段,減少重工與後段損耗,提高整體製程良率。 圖片說明:AI 視覺能即時辨識人體、物件、動作行為。當偵測到人員離崗或是 SOP 違反情況,則會立即標注與通知管理人 員。(影像來源:仁寶電腦示範產線)

16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影像與AI根因分析,作為優化SOP依據 AI視覺能協助工廠標注異常作業與根因比對。當產線出現異常情況時,管理者可即時回溯影像 並分析操作紀錄,準確掌握錯誤發生的時間點、人員與具體動作,快速定位「浪費」的根源。 可視化根因分析,讓改善以數據為依據,幫助工業工程師持續優化 SOP 與製程設計。例如: •發現材料取放次序錯誤,導致反覆裝配與重工 •偵測頻繁待料站點,調整工序節拍避免能源與人力浪費 透過這些微型優化積少成多,工廠能逐步實現減少材料損耗與減少無效工時。 成功案例下載:PowerArena為國際知名自行車品牌打造智慧組裝工站 在這份成功案例報告中,您將深入了解: •PowerArena 數位工站(Digital Station)的核心功能,以及如何應用於成 車組裝現場? •作業影像如何與產品條碼、工單資訊同步綁定?對於二輪、四輪車廠來 說為什麼很重要? •PowerArena 數位工站(Digital Station)怎麼同時時協助自行車組裝作業 員與管理者防堵組裝錯誤,大幅度減少時間與料件浪費? 點擊延伸閱讀: • AI 視覺在製造業的優勢與導入案例 • 【EMS】成功案例:全球知名電子大廠落地東南亞 本文透過就享知Digiknow授權轉載 www.digiknow.com.tw 掃描 QR Code下載 掃描 QR Code下載 掃描 QR Code下載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17 運動服務業發展趨勢(2025年) 資料來源 / 台灣趨勢研究 www.twtrend.com 副理 李家如 研究助理 游士慧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於110年頒布之「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11次修訂,將「運動服務業」 定義為:「從事職業運動、運動場館經營管理及其他運動服務之行業」,其中又細分為三種細類 別,分別為「職業運動業」、「運動場館」及「其他運動服務業」,各細類別之定義與其包含之經 濟活動整理如下表所示: 表1 運動服務業細類架構與參考經濟活動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本研究整理

18 SPORTS IMPACT 市場動態 台灣早期的運動產業 以體育用品製造業為主軸, 自民國86年由政府陸續推動 各項全民運動相關政策或計 畫,鼓勵民眾將運動結合生 活,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建 立運動興趣等目標,持續提 升國民運動風氣。根據教育 部體育署113年運動現況調 查,國人參與運動的人口比 例達82.9%,其中,規律運 動人口比例達到35.3%,較 112年規律運動人口比例上 升0.3%,顯示全民運動風 氣興盛。 另外,就教育部體育 署112年度我國民眾運動消 費支出調查報告顯示,112 年我國13-79歲民眾的運動 消費支出總額為1,047.7億 元,其中,以「運動裝備」 為最大宗之消費項目,比例 占61.6%,包含:運動服、 運動鞋購買及維修運動用品 與器材及等項目,其次為「 參與性運動」(32.4%), 圖1 109年~113年我國運動服務業之營利事業家數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圖2 109年~113年我國運動服務業之銷售額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單位︰家;成長率 單位︰百萬元;成長率

體育用品專刊 • 市場動態 19 如:運動課程費、入場費、會員費、場地設備出租費等,另外亦有5.1%為「運動賽事及媒體」, 如:購買、付費定月媒體費、觀賞運動比賽門票及衍生費等,前述三類支出項目總額皆較前一 年度增加,其中又以參與性運動消費支出總額增加最多,較111年成長12.7%,顯示民眾更願意 花錢從事運動,且對運動相關服務需求與日俱增。 透過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近五年我國運動服務業之營利事業家數呈逐年增長之趨勢( 詳見圖1),自109年的3,114家逐年上升,至113年達5,266家,109至113年間的平均年成長率為 14.5%。 觀察運動服務業銷售額之發展趨勢(詳見圖2),因受疫情影響,110年銷售額下降至286.1 億元,達近年低點,隨疫情逐漸趨緩,自111年開始銷售額逐年增長,且已逐漸回升至疫情前水 圖3 109年~113年我國運動場館業之營利事業家數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運動場館業的銷售額變化方面,根據教育部體育署發布之「112年度我國民眾運動消費支 出調查」結果顯示,在108年至112年間參與性消費支出中,民眾支付「運動課程費」及「入場 費、會員費、場地設備出租費」分別位居前二,且在112年總額達新高,顯示運動風氣盛行也 準,113年之銷售額達484.9億元, 為近五年新高。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13年運動 現況調查,民眾從事在家健身、 民間健身房及國民運動中心(含 課程)等「室內運動」的比例為 17.6%,相較112年的16.8%,成長 0.8個百分點,顯示民眾對健身市場 的需求正持續擴大,並帶動運動場 館業的發展。由財政部統計資料來 看,運動場館業家數自109年起即 呈現逐漸增加之趨勢(詳見圖3) ,至113年已達2,826家,近五年間 的平均成長率為8.1%。 單位︰家;成長率

20 SPORTS IMPACT 市場動態 持續帶動運動場館之發展。 由財政部統計資料來看,近 年運動場館業的銷售額(詳見圖4 )除110年因受到新冠疫情衝擊, 較109年衰退率18.4%,降至243.8 億元,為近五年最低,但自111年 起銷售額突破300億元,爾後隨疫 情趨緩,銷售額開始逐年提升,至 113年更達378.8億元,銷售額創歷 年新高。 根據財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 在各類型運動場館中,近五年皆 圖4 109年~113年我國運動場館業之銷售額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圖5 109年~113年我國健身中心之營利事業家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本研究整理 以「健身中心」家數最高,約占三成五。隨著疫情後民眾的健康意識增加,選擇至室內場館運動的 民眾比例提升,健身中心也逐漸朝向多元發展,針對不同客群的消費者提供客製化的服務項目,例 如:專為女性設計之健身、體態雕塑課程、銀髮族健身房以及親子可共同參與之健身活動等。綜觀 健身中心家數自109年的728家逐年上升,至113年衝破千家,來到1,062家,五年間的平均成長率為 圖6 109年~113年我國健身中心之銷售額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本研究整理

體育用品專刊 • 市場動態 21 11.4%(詳見圖5)。 另外,在健身中心的銷售額方面(詳見 圖6),除110年受疫情三級警戒影響,銷售 額為近五年最低之外,111年開始銷售額便已 回升至疫情前水準,111年銷售額為153.4億 元,較前一年大幅度上升24.1%,爾後銷售額 逐年增長,至113年則成長至186.6億元,創 近五年新高。 近年隨著政府持續推動全民運動政策, 以及民眾對健康的意識逐漸提升,運動服務 業的發展呈現逐年成長之趨勢,除110年因受 新冠疫情影響,銷售額大幅下降,然而運動 服務業之營利事業家數不但未受疫情影響, 反而在疫情下仍持續增長。此外,近年來台 灣競技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自109 年東京奧運奪得2金4銀6銅的佳績後,台灣選 手在113年巴黎奧運延續氣勢,再添2金5銅的 榮耀。另外,113年11月台灣更在世界12強棒 球賽中奪冠,讓「羽球熱」與「棒球熱」持 續燃燒,吸引各年齡層民眾投入運動風潮。 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民眾對健康的重視程 度日益提升,規律運動的比例逐年攀升,運 動用品與健身課程的銷售額在疫情後穩步成 長,帶動整體運動服務業發展,113年全台運 動產業營利事業家數突破5,000家,銷售額更 達484.9億元,創下歷年新高。 為支持國內運動科技之發展,行政院 推動「台灣運動×科技行動計畫—Sports Everywhere」,於111年至115年間投入46 億元,全面提升運動選手的競技能力、擴 大國人運動參與度,並加速科技與運動產 業的融合,推動台灣成為亞太運動科技重 鎮。此外,為了進一步推動運動產業發 展,行政院在113年巴黎奧運後宣布,將體 育署升格為運動部,規劃設立「全民運動 署」以強化全民運動推廣、另設立「國家 運動產業發展中心」以提升運動產業競爭 力,並整合「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與「國 家運動科學中心」,以統籌運動產業、人 才培育及運動科學研究應用等重要領域。 在創新科技發展的推動下,運動與科 技的結合已成為政府與民間企業的核心發 展方向。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 發布的113年全球運動趨勢報告,「穿戴式 裝置科技(Wearable Technology)」已連 續兩年蟬聯全球熱門運動趨勢第一名,而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13年運動現況調查,高 達46.4%的民眾表示目前有使用穿戴式裝 置來記錄運動數據。疫情的影響加速了運 動產業的數位化發展,使運動健身不再受 限於運動場館,民眾可以透過線上教練、 健身APP在家自主訓練,並搭配智慧穿戴

22 SPORTS IMPACT 市場動態 式裝置監測運動數據,進行科學化的訓練評估與個人化運動規劃。在運動場館的創新上,工 研院積極將傳統運動器材與科技結合,透過加裝感測模組,開發出多款智慧健身設備,如飛 時測距(Time of Flight;ToF)智能重訓機台、智慧啞鈴、PoseFit肌能檢測鏡等,使重訓設備 轉變為物聯網裝置,能精確記錄多項運動數據,並透過視覺辨識技術分析骨架與肌群狀況, 提供即時運動建議,讓民眾即使在無教練指導的情況下,也能確保動作正確,提高訓練品 質。此外,近年銀髮族運動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為應對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衛生 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動「前瞻2.0-銀髮健身俱樂部補助計畫」,自110年至114年間投入2.88億 元,在全台設立288處「銀髮健身俱樂部」,並結合在地資源,提升銀髮族的身體健康。例 如政府與陽明交大合作,於部分銀髮健身俱樂部導入AI健身器材,不僅增強安全性,也能針 對長者的身體狀況與訓練數據,提供個人化肌群訓練建議,並量身打造專屬的運動處方箋, 讓高齡族群也能享受科學化的健康管理。 整體而言,科技已成為運動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從智慧健身設備、數據化訓練到 遠距運動課程,科技的介入讓運動變得更精準、高效,並使全民運動更普及化。此外,智慧 健身設備研發和個人化訓練服務將為未來發展重點。未來在政府政策與民間創新的共同推動 下,台灣的運動產業將持續升級,不僅強化競技運動的國際競爭力,也讓運動成為全民生活 的一部分,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打造更健康、更具科技感的運動新時代。 圖片來源 / https://www.freepik.com

體育用品專刊 • 市場動態 23 別只靠運氣! 運動場域安全新解方 資料來源 /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數位轉型研究院 www.find.org.tw 作者 / 黃懷逸 著AI技術迭代與應用工具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現今AI已滲透至百工百業,從醫療輔助診 斷、工廠產線優化,到生活娛樂應用,可說是無所不在,而臺灣現正搭上這波熱潮。臺灣在 全球AI生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越來越多AI新創藉由創新技術與應用,幫助更多的產業實 現創新和升級,其中在運動產業的應用,導入AI不僅可以改變運動員訓練的方式,甚至可運 用在運動場地的管理與使用安全,打造成智慧運動場域,藉此提升場館的使用效率,並且確 保使用者的健康與安全。 過往的運動場地管理方式大多依賴人力巡檢及工作人員的經驗判斷,並搭配定期維護, 藉以確保場域安全。但這樣的作法往往效率不彰,也容易因人為疏忽而導致安全漏洞。隨著 AI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運動場地導入自動監測系統與數據分析平台,例如AI影像辨識、IoT 感測器、預測性維護等,不僅可以即時偵測場地異常,還能提前預測設備故障可能性,避免 事故發生。 以籃球場為例,在安裝AI影像辨識系統後,可以即時分析場地的使用狀況或人流分布, 協助管理單位安排人力與調整場地開放時間;而健身房則可以透過AI偵測器監測設備使用狀 況,甚至能夠結合會員資料分析,提供客製化的訓練建議或預約提醒,使整體運動體驗更加 安全及順暢。 臺灣新創助攻守護運動安全 臺灣新創富據智能科技致力於推動場館管理的全面智慧化,以AI、IoT和大數據分析為核 心,打造新一代的場館管理模式,提升營運效率、加強安全性及改善顧客體驗。 解決游泳池泳客溺水問題成為富據智能想要解決的第一個重要問題。臺灣擁有上千座游

24 SPORTS IMPACT 市場動態 泳池,卻只有3,800名救生員,為了解決人力 不足的情形,富據智能推出「安心泳AI防溺水 系統」,利用監視系統的影像數據,AI就能 即時辨識每位泳客的行為。當泳客出現潛在危 險行為,例如長時間靜止在水中、異常下沉等 情況時,系統會發出警報,能夠提醒救生員即 時處理。該系統的價值在於「與救生員協作, 確保泳客安全」以及「精準判斷泳客狀況」。 國內中大型游泳場館因腹地廣闊、視角多變, 透過裝設多角度監測設備,系統能即時偵測異 常狀況並發出警報,大幅提升救生員的監控效 率,使其能更迅速應對緊急狀況,提高泳池的 整體安全防護能力。 「安心泳AI防溺水系統」目前已實際導入 於臺北市大安運動中心、臺中市北區國民運動 中心、新北市秀朗國小等場域的游泳池,並且 符合全球最高標準的GDPR個資保護規範,已 成功銷售至日本、歐洲等國際市場,成為臺灣 智慧科技輸出的代表性案例之一。 FIND觀點 除了游泳池外,其他運動場域也有非常多 運用AI技術的創新應用,例如結合AI與智慧 感測設備的虛擬裁判系統,已經能在網球、排 球等賽事中實現精準的邊線判定,減少人為誤 判;而AI數據分析可以協助場地經營者了解使 圖1:SAFE SWIM系統目前已導入國內多座公有及民營泳 池落地應用 圖片來源:富據智能公司 用者習慣,優化設施的預約流程與維護。從即 時監測安全、優化場地管理,甚至延伸到使用 者行為分析與預測,AI正在重新塑造運動場域 的面貌,讓運動過程變得更聰明及安全。 參考資料來源: 1.富據智能官方網站:https://www.safeswim.io/ 2.SAFE SWIM用影像辨識打造「游泳池鷹眼」 ,AI怎麼成為救生員的最佳助手?https:// 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51004 3.優質數據、正確應用到隱私安全,5家台灣 新創如何最大化AI價值?https://meet.bnext. com.tw/articles/view/51706

體育用品專刊 • 市場動態 25 除了運動按摩, 還有哪些運動恢復的方法 資料來源 / 運動科學 www.sportscience.com.tw 作者 / 相子元 隨著現代社會對健康和體適能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積極參與各種運動和健身活 動。然而,這也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和問題。過去,因為久坐的生活方式和繁忙的工作時 間讓許多人難以擠出時間進行鍛煉,人們普遍面臨的是運動不足的問題。然而,隨著健康 意識的提高,現在許多人開始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並積極參加各種健身課程、跑步、騎 自行車等活動。隨著運動量的增加,另一個問題開始浮現:運動過量和不注意運動後的恢 復。過度的運動可能會導致身體過度疲勞、肌肉損傷、關節疼痛等問題。如果不注意適當 的恢復,這些問題可能會累積,最終導致更嚴重的傷害和健康問題。在2025年的健身產業 趨勢分析 ( 延伸閱讀: 2025全球健身三大趨勢 - Sportscience 運動科學網 ),一項新興趨勢--- 冷熱治療有別於其他專注訓練方式的項目,將重點聚焦於「如何恢復」,反映運動與恢復相 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概念逐漸普及。 無論是業餘還是專業運動員在訓練後,都需要有效的恢復方法來保持高水準的表現。 減少肌肉酸痛和僵硬對運動員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因此,他們會不斷嘗試各種恢復技 術,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運動恢復的手段有許多種,主要可以分為主動恢復和被動恢 復兩大類,這些恢復手段能幫助運動員更快地從訓練或比賽中恢復,減少受傷風險並提升 運動表現。

26 SPORTS IMPACT 資 訊 動 脈 主動恢復 1. 輕度運動:如輕鬆慢跑、游泳或騎 車,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乳 酸排除。 2. 伸展運動:改善柔軟度和關節活動 範圍,減少肌肉僵硬感。 3. 動態恢復訓練:包括瑜伽、皮拉提 斯等,有助於身心放鬆與恢復。 被動恢復 4. 壓縮服飾:幫助靜脈回流,減少腫 脹和肌肉酸痛。 5. 冷療:如冰浴,減少肌肉損傷和發 炎反應。 6. 高壓氧治療:透過增加氧氣供應, 加速組織修復和恢復。 7. 震動療法(PT或VT):使用震動和敲 擊設備(筋膜槍)減少肌肉緊張和促進 血液循環。 8. 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透過電流 刺激肌肉,促進肌肉恢復。 9. 電磁療法:使用電磁波刺激肌肉和 組織,促進恢復。 10. 射頻療法:利用射頻能量加熱組 織,促進血液循環和減少疼痛。 11. 運動按摩:減少肌肉緊張和疲勞, 促進血液循環。 2021年一篇發表在Cur r en t Spor t s Medicine Reports的文章,介紹幾種常見的被動恢復方 法,包括壓縮服飾 ( Compr es s i on ga rmen t ) 、 冷療 (cryotherapy )、 高壓氧治療 ( hyperbaric therapy ) 、 震動療法(vibratory therapy VT, percussive therapy PT) 、神經肌肉電刺激 (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電磁療法 (electromagnetic treatments)、射頻 療法 ( Radiofrequency Therapy ) 以及運動按摩。這些 方法的特點是運動員不需要主動參與,但能有效促 進恢復。壓縮服飾和冷療是研究最多的方法,研究 顯示這兩種方法在適當條件和時間內能有效促進恢 復。壓縮療法透過穿著特製的壓縮衣物來促進血液 循環,減少肌肉疲勞和腫脹;冷療則是透過降低肌 肉和組織溫度來減少發炎和疼痛。對於神經肌肉電 刺激和震動療法的研究仍較少,需要更多實驗和數 據來確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而運動按摩雖然也是一種常見的恢復方法,但 已經有大量文獻探討其效果,因此以上這篇文章將 重點放在其他被動恢復的技術上。儘管如此,運動 按摩仍然是許多運動員和治療師廣泛使用的恢復手 段,能幫助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後更快速地恢復, 對於減少肌肉酸痛、促進血液循環和放鬆肌肉都具 有顯著效果。 2020 年另外一篇發表在 BMJOpen Sport &Exercise Medicine的文章,探討另一常見的運動恢復方法〜 運動按摩,但不同研究對其效果看法不一。早期一 些小規模的統合分析顯示,運動按摩對運動表現的 提升效果有限且不穩定,對疼痛和延遲性肌肉酸痛

體育用品專刊 • 資訊動脈 27 (DOMS)的緩解效果不顯著,對柔軟度的影響結果也不一致。然而,近期的較大規模統合分析 提供了更多的見解。這些新研究發現,運動按摩對運動表現(如短跑、跳躍、力量、耐力和靈活 性)及疲勞的改善效果並不顯著,但在減少或預防DOMS及柔軟度有顯著的改善。這些發現有助 於幫助教練和運動員了解按摩的益處,並決定是否將其納入訓練和比賽中。 整體而言,運動按摩有多種功能。以下是一些主要功能: 1. 減少肌肉緊張:運動按摩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減少肌肉僵硬感,提高柔韌性。 2. 促進血液循環:按摩能促進血液流動,增加肌肉和組織的氧氣和營養供應,加速乳酸和代 謝廢物的排出。 3. 減少肌肉酸痛:特別是減少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減輕運動後的不適感。 4. 加速恢復:透過促進血液循環和減少肌肉酸痛,按摩能幫助運動員更快地從訓練或比賽中 恢復。 5. 預防受傷:通過放鬆肌肉、增加柔韌性和促進恢復,按摩能降低受傷風險。 6. 心理放鬆:運動按摩還有助於減少心理壓力和焦慮,提高整體心理健康狀態。 7. 改善運動表現:雖然研究未能確定按摩能直接提升運動表現,但通過減少酸痛和加速恢 復,按摩能間接地幫助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保持更好的狀態。 運動愛好者和專業運動員應根據現有研究和實際情況,謹慎選擇和實施運動恢復方法。隨著 進一步研究的進行,我們或許能更清楚地了解運動恢復方法的具體影響和最佳應用方式。隨著健 康與健身趨勢的不斷變化,運動恢復的重要性也在不斷提升,運動恢復在現代健身計劃中扮演著 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適當的恢復不僅能提高運動表現,還能減少受傷風險,幫助運動愛好者和專 業運動員更長久地保持健康,成為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 Cullen ML, Casazza GA, Davis BA. Passive recovery strategies after exercise: A nar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urrent evidence. Current Sports Medicine Reports. 2021 Jul 1;20(7):351-358. doi: 10.1249/JSR.0000000000000859. PMID: 34234090. • Davis HL, Alabed S, Chico TJA. Effect of sports massage on performance and recov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Open Sport & Exercise Medicine 2020;6:e000614. doi:10.1136/ bmjsem-2019-000614

28 SPORTS IMPACT 資 訊 動 脈 Go Healthy with Taiwan 全球徵案正式啟動 廣邀世界共創健康未來 資料來源 / 外貿協會 www.taitra.org.tw 撰稿人 / 鐘苡菁 為強化臺灣大健康產業國際形象,促進全球跨國合作與在地應用,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委託外貿協會推動「Go Healthy with Taiwan」健康臺灣全球徵案活動,廣邀全球政府、法 人、企業及機構提出創新構想,結合臺灣優質的大健康產品與創新解決方案,提升全球城 市、社區及企業的健康水平與福祉。 本次徵案活動於6月3日辦理啟動記者會,國際貿易署副署長胡啟娟於會中表示,賴 總統正積極打造「健康臺灣」的願景,當天啟動的「Go Healthy with Taiwan」全球徵案計 畫,正是邁向這個願景的關鍵一步,希望匯聚全球創新能量、攜手世界共創健康未來。 外貿協會副秘書長周秀隆也表示,透過這次徵案活動,一方面讓世界認識到臺灣大健 康產業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廣邀全球有志投入健康創新的人士及企業,運用臺灣產品與解 決方案,共同為人類打造更智慧、更永續的健康生活。 本次記者會以「臺灣投好球、提案全壘打」Pitching Taiwan’s Best: A Home Run for Proposals!為題,將現場布置為棒球場,並安排世界棒球12強賽中表現亮眼的林安可與 台灣精品吉祥物「福熊」驚喜現身,為整場活動帶來高潮。林安可於活動中擊出Home Run 全壘打球,意寓將臺灣最頂尖的健康產品及解決方案散播全世界,透過這場徵案,凝 聚各國創新力量。

體育用品專刊 • 資訊動脈 29 本次記者會獲得眾多貴賓蒞臨支持,包括:臺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盈進、臺灣 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穗榮及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黃士修等多位產業 代表,與來自歐美、東南亞、中東等12家國外媒體及駐臺使節們齊聚響應。 「Go Healthy with Taiwan」徵案活動積極推廣臺灣智慧醫療及醫美健檢服務、健身器材及運 動科技及自行車等。臺灣素有「自行車王國」的美譽,自行車產業聚落完整並擁有強大研發能 力,不僅是全球高階自行車生產研發重鎮,更積極推動產業淨零碳排轉型,奠定臺灣在全球自行 車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臺灣企業是健身器材重要供應商,包括推展健身器材結合 AI 科技、堅實 運動用品製造與研發實力,持續引領國際潮流;智慧醫療領域則結合臺灣領先全球的資通訊技術 和半導體製造競爭優勢,以及具優質醫療專業與健康照護人才,跨域整合提供創新產品與應用服 務,並建立完善的智慧健康生態系。 去年台灣精品計畫鎖定綠色產業辦理「Go Green with Taiwan 全球徵案」成功徵集來自全球45 國396件提案,而今年舉辦的「Go Healthy with Taiwan全球徵案」,目標在提升臺灣大健康產業的 國際能見度與應用價值,並吸引來自5大洲500件以上國際提案。前三名最佳提案各可獲得獎金三 萬美元,所有優質提案都有機會與臺灣企業攜手,進一步促成商業化成果。活動於 5 月 15 日開始 至 8 月 14 日截止。詳情可至官方網站查詢:gohealthy.taiwanexcellence.org/ 大健康產業產官學界出席響應,擘劃健康臺灣、世界共好。(貿協提供)

30 SPORTS IMPACT 活 動 櫥 窗 展覽計畫 展覽組 TEL: 02-2594-1864 分機15 陳汝卿 Vivian ,電子信箱︰vivianchen@tsma.org.tw 分機16 張鳳嫚 Sylvia ,電子信箱︰sylvia@tsma.org.tw 展覽最新消息 - 請以官網為主 http://www.sports.org.tw/c/exhibi_1.asp No 補助計畫名稱 展期 備註 1 沙烏地阿拉伯國際健身與康體博覽會 FIBO Arabia 10月1~3日 徵展中 2 德國慕尼黑運動用品展 ISPO Munich 11月30日~12月2日 徵展結束 3 台灣醫療科技展 Healthcare Expo Taiwan 12月4~7日 徵展結束 2025年沙烏地阿拉伯國際健身與康體博覽會 FIBO Saudi 10月1~3日 / 沙烏地阿拉伯(Riyadh Front Exhibition & Conference Center) FIBO 是全球健康、健身及康體領域的旗艦展覽,始於1985年,每年於德國科隆盛大舉行,在 全球健身行業中享有高度聲譽。隨著沙烏地阿拉伯體育和健身行業的蓬勃發展,RX為全球知名的 活動和展覽主辦單位,將為這全球上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 — 沙烏地阿拉伯,引入一場健康和健身 盛會,FIBO Saudi 將在利雅德的Front展覽會議中心隆重打開,將為全球及地區性公司提供了一個 與沙烏地阿拉伯潛在客戶、合作夥伴和分銷商建立聯繫的絕佳機會,也讓當地專業人士及愛好者 有機會深入瞭解行業的最新發展,提供交流、展示創新和推動康體發展的機遇。 德國慕尼黑運動用品展 11月30日~12月2日 / 德國.慕尼黑(New Munich Trade Fair Center) 2024年德國慕尼黑運動用品展12月3~5日在慕尼黑國際展覽中心舉辦,本屆展覽共計有來自 50個國家2,300家廠商參展,共吸引來自113國5.5萬位買主參觀。本會形象館面積510平方公尺( 含公會服務攤位),共30家廠商參展。2024年慕尼黑ISPO展覽亮點聚焦在:運動、健康、時尚 ; ISPO 2024 展會口號「熱愛每一次接觸」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它還邀請人們重新思考體育世界並 共同塑造它,在眾多焦點主題論壇與演講中與世界品牌一起體驗,從頂級演講者處獲得全新見 解,在眾多焦點主題中,從零售與永續發展到健康與時尚再到科技與人工智慧延伸運用至體育產 業活動,此展公認為全球運動買主最期待的展覽! 徵展中 徵展結束

體育用品專刊 • 活動櫥窗 31 台灣醫療科技展 12月4~7日 台北.台灣 -南港展覽館一館 「台灣醫療科技展」是目前全台唯一運動結合醫療科技的對街平台,台灣醫療科技展攜手三大醫學協 會,包括了台灣運動學學會、台灣運動心理學會以及台灣運動科技發展協會一起聯手打造運動健科科技主題 館,針對運動健康需求的族群,提供最新智慧運動及健康器材,機能性運動營養品,個人運動健康管理平台和 正確健身飲食指南等,以達到培養良好運動習慣,有效增進體能、纖體及減重,防止運動傷害預防等之目的的 產品與服務。目前針對有做智慧運動與健身器材、智能訓練設備、個人運動健康管理配備、用品與服務、物理 復健科技與運動輔助產品、機能運動服飾及配件、科學運動營養品以及全齡與居家體健設施的會員廠商進行徵 展,感謝會員支持,徵展已結束。 徵展結束 2025年日本國際運動健身週

RkJQdWJsaXNoZXIy MjIwMj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