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期專刊

SPORTS IMAPCT 體育用品專刊第97期 2024.8 中華民國72年12月創刊 發行人: 陳穗榮 主 編: 溫麗雪 編 輯: 楊梅鳳 陳汝卿 張鳳嫚 李悅嫥 鄧若憲 發行單位: 臺灣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 104030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22號8樓 電話: 02-2594-1864 傳真: 02-2591-9396 www.sports.org.tw 歐樺設計印刷品有限公司/和盈彩印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11057台北市士林區福港街112號 電話: 02-5578-4244 專題報導 市場動態 資訊動脈 活動櫥窗 趨勢指南 多感官科技之應用趨勢與價值 以AI與VR創新運動科技,打造專屬個人運動方程式 優乃克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中華健兒戰袍前進2024巴黎奧運 精準運動醫學的新趨勢─基因科學 騎乘電動輔助自行車能有運動效果嗎? The power of power : 爆發力的好處? 2025採購指南會員享有免費廣告 展覽計畫 活動花絮 [ 2024年1月至6月 ]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出口至全球情勢比較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出口至全球依洲別/國家/號列排名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進口至全球情勢比較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進口依洲別/國家/號列排名 Contents 04 11 13 18 25 27 29 30 32 34 35 43 43 廣告價目表 封 底﹙全頁彩色﹚NT$20,000 封面裡﹙全頁彩色﹚NT$15,000 封底裡﹙全頁彩色﹚NT$10,000 內 頁﹙全頁單色﹚NT$ 5,000 請洽詢會務組 分機18 楊組長

4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多感官科技之應用趨勢與價值 作者 / 中華經濟研究院 林欣蓉 輔佐研究員 hjlin@cier.edu.tw 智慧感知裝置和體感設備在疫情後越顯重要,尤其表現在新冠疫情期間的「元宇宙」趨 勢,更加突顯數位虛擬世界「感官體驗」的價值與重要性。 前言 智慧感知裝置和體感設備在疫情後越顯重要,尤其表現在新冠疫情期間的「元宇宙」趨 勢,更加突顯數位虛擬世界「感官體驗」的價值與重要性。疫情後的時代,人們更注重如何 在實體的場域中加入虛擬的技術,使人們就算沒有在同一個空間,在線上也能完成原有的任 務或需求。智慧感知裝置和體感設備可實現跨地域的真實互動,讓遠端協作、線上學習、虛 擬娛樂等活動更加身臨其境。此外,多感官技術還可運用於培訓模擬、遠程醫療等領域,大 幅提高效率和安全性。由此可見,多感官科技不僅滿足了人們對數位互動的新期許,更具備 極高的應用價值,有望為各行各業帶來全新的體驗和發展契機。 一、感官科技的未來需求趨勢 未來沉浸式世界中的感官科技需求不斷增加。其中,感官科技互聯網將會是重要的發展 方向,它不僅將多感官數位體驗與當地環境融合,還能使遠端人員、設備和機器人進行有效 的互動。在6G的時代,這種科技的影響和應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在多感官科技的應用方 面,沉浸式通訊技術逐漸得到增強。透過加入觸覺和氣味,使用者的經驗被顯著提升,使人 們能夠在通訊時分享更豐富的記憶和情感連接。此外,這種技術在機器遠端操作中也顯示出 其價值,能夠進行即時監控和診斷,快速排除障礙,且透過遠端教育培訓,專家無需親自到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5 場,節省成本並提高彈性。對於消 費者而言,多感官線上購物提供了 前所未有的五感體驗。消費者能透 過智慧手環刺激神經,感受商品的 觸感,這種創新大大改善了線上購 物的體驗。VR度假也逐漸流行, 它不僅提供全景的沉浸式數位旅 遊,還能增加對教育和文化景點的 了解,豐富旅行者的體驗。現階段 主要表現在三大類型的社會功能活 動上,並以此在不同產業領域獲得 應用,包括社交、工作、娛樂。 1.社交沉浸:團隊合作和社交 體驗將成為沈浸式技術的一部分, 允許多個用戶在虛擬世界中互動、 協作和交流。使沉浸式科技和生活 融為一體。 2.工作沉浸:目前沉浸式用在 工作型態的主要有教育訓練、醫療 產業、工業及製造業。其主要是透 過沉浸式的技術,提供更具吸引力 和有效的教學方式,也能更具效率 的將技術和學識傳授。在工業及製 造業領域的應用有望提高生產效 率、培訓工人以及進行虛擬設計和 模擬,減少工安傷害。 3.娛樂沉浸:VR和AR將繼續改變娛樂和文化產業, 提供人們更如臨其境的娛樂內容和藝術體驗。與沈浸式技 術相關的穿戴式沉浸設備繼續發展,則可以提供更多樣化 的生活方式。 元宇宙概念的發展趨勢,使得多重感官的沉浸式科技 越來越受到重視。所使用的裝置有AR/VR眼鏡(頭盔),也 有觸覺跟嗅覺的設備,以增加使用體驗。在元宇宙中可以 抓住流量的商品或技術,有助於形成「數位注意力」。感 官的科技技術從機器感知,到元宇宙感知,最後透過機器 學習再升級成AI感知。AI神經系統通常被用來進行機器 Image by rawpixel.com on Freepik

6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學習和深度學習。以機器視覺舉例,其優點 是可以代替肉眼檢測體積過小、精度過高、 速度過快的生產或產品。 二、多感官科技的商業價值:從被動 式到主動式互動 多感官沉浸式科技在商業領域的應用展 現了無限的可能性和價值,尤其在推動元宇 宙發展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類科技強化 了使用者體驗,將傳統的單向互動轉變為更 為豐富和多元的雙向互動。例如,透過感官 科技,消費者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體驗觸覺和嗅 覺,大大提升了線上購物和遠程教育的體驗。 這不僅增加了用戶的參與度,也為企業創造了 新的營銷機會。然而,這類技術的推廣並非沒 有挑戰。目前的採用率不高,主要原因包括技 術成本高昂及市場對新技術的接受度有限。此 外,多感官科技的複雜性要求企業投入大量資 源於研發和用戶教育,這對許多創新但資源有 限的企業來說是一大挑戰。 感官科技的未來需求趨勢主要是從「被動 式沉浸」到「主動式互動」。其主要的概念是 讓用戶透過使用感官科技,讓人機互動的方式 圖1 、感官科技從被動式沉浸到主動式互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Ericsson報告。 過去和現在 現在和未來 用戶被動接受資訊 Ex1.視訊通話時只能接受所有聲音。 Ex2.只能吃到食物原本的味道。 用戶主動挑選所需資訊 Exl.用户可挑選他們想要的聲音,以數位聲泡 (digital sound bubble)阻擋不必要的雜音,只保 留對話者的聲音。 Ex2.透過味覺設備,將味覺升級到五星級。 系統需接受人的指令才會動 Ex1.手動或聲控要求導航帶路。 Ex2.需要由人主動搜尋通訊錄。 系統主動感應人的需求 Ex1.腦中閃現目的地,VR眼鏡即會出現路徑 圖。 Ex2.AR眼鏡將顯示用戶所遇到的人的資訊, 例如他們的姓名或他們以前見過面的地點。 隱私疑慮應如何解決?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7 從「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挑選」;讓系統從「被動接受指令」,變成「主動給予 建議」(參見圖1)。在過去,用戶只能被動接受資訊,比如視訊通話時只能接受所有 聲音、品嚐食物只能吃到食物原本的味道;但未來可能轉變成讓用戶主動挑選所需資 訊,例如用戶可挑選他們想要的聲音,以數位聲泡(digital sound bubble)阻擋不必要 的雜音,只保留對話者的聲音、透過味覺設備,將味覺升級到五星級,用戶就算吃一般 的食物也能擁有彷彿在高級餐廳般的體驗。在系統方面,過去的系統只有在接受人的指 令後才會動作,比如手動或聲控要求導航帶路、需要由人主動搜尋通訊錄。但在未來會 有主動給予建議的系統,系統主動感應人的需求並給予用戶建議。比如腦中閃現目的 地,VR眼鏡即會出現路徑圖、AR眼鏡將顯示用戶所遇到的人的資訊,例如他們的姓名 或他們以前見過面的地點。 透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的綜合應用,使用者不再僅是旁觀者,而是身歷其境的參與 者,能夠自主選擇、調整、甚至創造自己的數位旅遊或是數位消費體驗。同時,這種轉 變也深刻影響了系統的運作模式。系統不再僅僅是執行使用者的命令,而是能夠主動理 解使用者的喜好、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建議與方向。這種智慧化的互動模式不僅提升了 使用者體驗,更深化了科技與人的互動關係,為多感官科技在沉浸式體驗中開啟了全新 的可能性。 三、多感官沉浸式科技在博物館內的應用 以多感官轉化方法用於博物館,其解決方是為了讓最多人,包含老年人和年輕人皆 能夠觀賞藝術展品,也讓不同類別的人,例如身障者、殘疾人士等能夠以不同方式獲得 觀賞藝術品的機會。多感官沉浸式科技在博物館內可以創造的價值有「學習體驗」和「 知識轉移」。在學習經驗的部分,多感官沉浸式科技在博物館內創造了深刻的學習體驗 和機會。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全面互動,訪客能夠深入體驗展品所呈現的內 容,促使更深刻的學習體驗。在知識轉移的部分,科技的運用也使知識轉移更加生動有 趣,讓資訊可以以不同的感官形式展現,激發參觀者主動思考與學習的動機,使博物館 成為知識傳遞的生動場所,提升參觀者對文化、歷史和科學的理解。多感官的轉化具有

8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發散思維、產生結構化的腦力激盪、識別新 的機會、探索新概念等特色。 多感官學習的相關研究指出,以多感官 科技學習,人們更有願意接收新訊息。多感 官可以讓觀眾的受眾種類擴增,也能幫助觀 賞者更記得住資訊。例如視障人士就無法在 博物館中欣賞雕像,但若增添觸摸的管道, 可以讓更多人欣賞藝術;學習過程中涉及多 種感覺有助於強化印象,涉及一種以上的感 官可以幫助參觀者結束後更記得住資訊,經 驗也更不容易忘記。在博物館中的多感官案 例:為視障者設計的「觸覺旅遊」,以「特 斯拉觸摸 ( Tesla Touch ) 」 的方式觸碰雕 像。特斯拉觸摸是一個裝置建於增強觸摸界 面上,它能產生觸覺的感覺。特斯拉觸摸利 用靜電振動將視覺轉化為觸覺。 四、沉浸式科技加入人工智慧 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沉浸式 科技中的應用正在重塑我們的互動方式和感 知世界的維度。AI技術的融合不僅提升了自 然語言處理(NLP)和語音識別的能力,而 且還進一步拓展到了視覺和觸覺增強,以及 對用戶意圖的敏銳洞察。這些進步使虛擬角 色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模擬真實的人類反 應,甚至在虛擬實境(VR)中重現觸覺和情 緒交流。AI的這些應用不僅使虛擬互動更加 個性化和真實,也豐富了用戶的虛擬體驗。 例如,透過AI增強的VR技術,用戶可以在 虛擬環境中得到極其真實的視覺和觸覺反 饋。AI系統通過分析用戶的視線和表情,能 夠預測並調整互動內容,從而在每次虛擬交 流中提供個性化的體驗。此外,AI技術在教 育、遠程工作和社交互動領域的應用,開辟 了新的可能性,如AI驅動的學習環境和遠程 醫療診斷等,都在使用這種先進技術來創造 沉浸式且互動的體驗,使學習和工作更加高 效和吸引人。 在AI感知與元宇宙中,以視覺、觸覺為 例。在視覺的部分,AI可以強化VR的視覺體 驗、手勢互動。AI學習預測使用者人眼觀看 視角位置的改變,藉此讓系統能針對使用者 目光注視位置強化影像渲染效果。虛擬角色 套用使用者的真實表情,使用者透過VR裝置 看見對方。在觸覺的部分,使用名為ReSkin Image by freepik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9 的技術,開發者們讓AI能夠模擬真實的皮膚觸感,並分析物體的多種物理屬性,如溫度、質地 等。透過模仿人類皮膚,在接觸其表面時,本身內嵌的磁性顆粒產生成磁場,進而形成觸覺。感 測器會記錄磁流量的變化,反饋數據給AI軟體分析,幫助 AI 機器人辨識物體觸感、重量、溫度及 狀態等。其應用範圍包含機械手臂、觸感手套、袖套,能夠追蹤走路、跑步的鞋子等。此外,AI 在虛擬環境中的應用也包括利用視覺和觸覺整合的人工多感官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能模擬人類的 感知系統,增強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的決策能力。這不僅使得機器人能夠在沒有人類直接控 制的情。 五、沉浸式科技虛實組合創新的推展策略 目前的科技趨勢從平面式科技走向沉浸式科技,而五感中又以視覺跟聽覺最被業界和大眾所 關注。另外的三覺,觸覺、嗅覺跟味覺也逐漸被受到重視,這三者之中又以觸覺更常被應用於產 業之中。感官科技是元宇宙中重要的一環,支援元宇宙的運作主要有五個元素,分別是:硬體、 數位內容、運算、虛擬平台、多感官科技。從感官科技的沉浸式應用看商業價值可以發現,感官 Image by freepik

10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科技是邁入元宇宙世界的關鍵門檻,而感官科技的商機,緊繫未來元宇宙的營運。 多感官科技的發展有助於人類與元宇宙世界產生連結,就如同人類以五感在感知現實世 界。元宇宙得以發展,其主要原因是社交型態的改變和科技技術的進步。在未來趨勢探討和研 析中發現了以下重點: 1.沉浸式體驗加入多感官的優勢:藉由機器仿人類的五感,透過電腦機介面進入並得以在 虛擬世界中獲得類似真實世界中的感官體驗。刺激使用者的感官、加深使用者的印象,讓用戶 可以在虛擬的世界中感受及互動,即使處在虛擬世界也能有等同於真實世界的感知。 2.沉浸式體驗加入人工智慧的必要性:人工智慧作為提升沉浸式體驗的一種工具,藉由預 測和生成來產生對應用戶反映的互動內容。藉由AI生成的內容可以升級使用者的體驗,讓它變 得更加豐富且客製化。 關鍵字標籤:AI、多感官科技、體感科技、沉浸式科技 檢索來源:林欣蓉(2024),多感官科技之應用趨勢與價值,主要國家研發計畫題目資料庫, 中華經濟研究院 。 重要參考文獻: 1. Ericsson(2023) What is 6G? https://www.ericsson.com/en/6g 2. Ericsson(2023) Internet of senses. https://www.ericsson.com/en/6g/internet-of-senses 3. Ericsson(2023) 10 Hot Consumer Trends 2030.https://www.ericsson.com/en/reports-and-papers/consumerlab/ reports/10-hot-consumer-trends-2030 4. Tazuru Harad, Hideyoshi Yanagisawa, E. Gressier-Soudan(2018) Museum experience design based on multisensory transformation approach.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5136394_Museum_experience_ design_based_on_multi-sensory_transformation_approach 5. Mash Yang(2018) Facebook藉由AI強化視覺體驗、手勢互動 讓使用者透過VR真實「面對面」。https:// www.cool3c.com/article/134738 6. IANS(2023) Indian-origin scientist develops artificial multisensory neuron to make AI smarter. https://www. thestatesman.com/technology/indian-origin-scientist-develops-artificial-multisensory-neuron-to-make-aismarter-2-1503222777.html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11 以AI與VR創新運動科技, 打造專屬個人運動方程式 資料來源 / NSTC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www.nstc.gov.tw 工程技術研究發展處 張庭軒助理研究員 運動科技日新月異,國科會長期推動基礎研究及運動科技創新技術,鼓勵學界團隊與業 界共同合作開發AI相關系統或產品。在國科會支持下,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胡敏君教授 團隊開發「AI運動影像分析與VR沉浸式訓練平台」,協助運動員進行情報蒐集與訓練,以 提升技巧、戰術與決策能力。團隊所研發相關研究成果已陸續發表於多個國際頂尖會議以及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等重 要國際期刊,也獲得2021年台灣運動科技發展協會運動科技應用獎銀獎與優選。 團隊所研發的AI運動影像分析技術可從影片中即時偵測重要事件如投籃、灌籃等,並 分析運動員的動作技巧與採用的戰術,幫助 運動員與情蒐人員有效率地標註比賽影片內 容,並破解對手的策略。此外,也可從比賽 影片中重建場景和物件的三維(3D)資訊,以 任意視角重播賽事的內容,幫助運動員打造 沉浸式的VR模擬訓練環境,協助強化技巧與 戰術的認知,進而改善運動技能。 透過分析大量賽事影片,團隊研發出各 種生成式模型,以籃球為例,除了即時根據 進攻者的移動軌跡生成對應的防守者移動軌 跡,亦可根據運動員所設定的對手分析其過 VR沉浸式訓練平台

12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去的比賽影片,進而生成該對 手採取各種動作時所對應的 3D動畫,讓運動員在VR環境 進行訓練時,更能模擬真實比 賽會發生的情況。此外,搭配 所研發的手勢辨識技術,可讓 運動員在模擬訓練的過程中更 直覺地與系統互動,也能完整 記錄運動員面對不同狀況的動 作反應與表現,有利於訓練成 效的評估。 為了讓AI技術可落地到 運動場域讓一般大眾都能使用,胡教授也與清大資工系朱宏國教授共同帶領學生將所研發之技術 延伸成立新創公司(NeuinX),團隊更針對行動裝置所拍攝的移動視角籃球影片,研發精準且即時 的物件追蹤與投籃事件分析技術,籃球愛好者可上傳或串流自己拍攝的比賽影片,即時產生投籃 事件精彩剪輯與投籃熱點分布。無論是在賽事中或是比賽結束後,AI 技術都可輔助快速蒐集有意 義的運動數據,甚至可製作具有擴增實境特效的精彩剪輯,進一步應用至廣告行銷,為賽事影片 加值並創造更大的商業收益,並以 Court Athena 運動影片分析與資料視覺化平台榮獲 2023 年美國 消費性電子展創新獎 (CES 2023 Innovation Awards)。 除了籃球項目,團隊也與清華大學運動科技中心之跨校研發團隊合作,將相關技術進一步 擴散應用於輔助桌球、棒球、拳擊、射箭等運動項目之情蒐與訓練。在運動領域中,不同運動項 目,甚至是同一個運動項目的不同教練或運動員,都可能有很不一樣的需求,許多時候運動員或 教練也無法將自己的需求表達得清晰完整。胡教授積極培養資通訊領域學生的跨域溝通素養,希 望能深入地瞭解運動領域的需求痛點,開發對應的AI演算法與人機互動系統,幫助運動員知己知 彼、百戰百勝。 相關連結 / LeveragingAI and VR to Innovate Sports Technology and Create Personalized Sports Formulas 國科會工程處李志鵬處長(左3)、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胡敏君教授(左4)與團 隊合影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13 優乃克股份有限公司 打造中華健兒戰袍 前進2024巴黎奧運 資料來源 / 國民體育季刊218期 文 / 暐昕創意 楊舒方 圖片提供 / 優乃克股份有限公司 源自日本的優乃克(YONEX),深耕臺灣體壇近40年。 YONEX總經理宮前輝久表示將持續以無與倫比的工 藝讓臺灣選手大放光彩 2024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奧運) 將於7月正式點燃戰火,今年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首度與日本知名運動品牌優乃克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YONEX)合作,為中華隊選手量身打造 全新的奧運、帕運代表隊服裝,不僅響應國際趨 勢,採用環保回收再生纖維及YONEX與供應商協 力開發的空氣布材質製作,版型上的設計更是完 美貼合比賽需求,力挺臺灣運動員在最高殿堂取 得亮眼的表現。 在臺深耕 連年榮獲體育推手獎 相信許多人對日本專業羽網球運動品牌 YONEX都不陌生,除了在其品牌的專業領域上不 斷創新推出優質商品外,對臺灣體育界的發展更 是不遺餘力。自民國109年起YONEX連年榮獲體 育推手獎的肯定,去(112)年更再次奪得贊助類 金質獎,總經理宮前輝久表示,有賴中華民國羽 球協會理事長張國祚推薦,以及教練、選手、顧 客們的支持,才能推動YONEX回應大眾對品牌的

14 SPORTS IMPACT 市場動態 期待,未來仍會持續朝著這樣的目標邁進,以 無與倫比的工藝讓臺灣選手站上國際舞台發光 發熱。 YONEX品牌源自日本,民國76年於臺灣 正式設立工廠,隔年便開始生產羽球拍,91年 則取代原本代理店成為直營據點,製造的羽球 拍多不勝數,並銷往世界各地。多年來也相當 關注臺灣體壇動態及選手培育。自94年起,成 為中華羽球代表隊用具官方贊助商,並於95年 起,冠名贊助臺灣最高層級羽球國際賽事「台 北羽球公開賽」,不僅成為臺灣羽球一哥周天 成的贊助商,爾後更加大力度與東京奧運羽球 男雙金牌選手李洋、王齊麟簽約,此外在杭州 亞運奪得網球男雙金牌的莊吉生及網壇新星 葛藍喬安娜(JoannaGarland)也都是旗下運動 員,以實際行動成為選手後援。 身為專業羽網球運動品牌,YONEX最初贊 助運動選手的契機,是希望藉由選手在比賽場 上積極奮戰的精神,能夠感染更多民眾加入羽 球競技的行列,也因此YONEX會實際到場觀看 選手表現,並評估其未來性,但最重要的還是 選手是否能夠擁有力拚到最後一秒的決心,帶 給觀眾一場場感動的比賽。 根據選手需求與反饋 研發輕量化 商品民國94年後,中華羽球代表隊便開 始使用YONEX的產品,由於和羽球協會擁有 良好的互動與交流,作為合作夥伴,協會也汲 取選手的使用意見予以反饋。想要將品牌打造 成第一,就勢必要傾聽優秀選手們的心聲,瞭 解他們的使用痛點與需求進行客製改良。因此 YONEX在各項商品上的性能均有大幅提升, 如在運動衣著上強化吸濕排汗、方便動作延展 的功能;而球鞋與球拍的輕量材質就像身體的 奧運應援服飾 (非代表服) 選手,由左至右為羽球選手 李洋、王齊麟、李佳馨

體育用品專刊 • 市場動態 15 一部分,可減少阻力進而加快移動 的速度。YONEX多年來在市場上 始終為領導品牌,首要思維便是希 望提升羽球運動的普及率,進而帶 動需求,因此積極贊助有潛力的優 質選手,當他們在賽場上展現球技 勇奪佳績時,便是品牌存在的意 義。YONEX也在與頂級好手們的 合作過程中獲得許多寶貴的意見, 並針對選手的細微需求進行客製, 最後將優化的羽球拍、網球拍和服 飾配件等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總經理宮前輝久指出,YONEX也借鏡國際品牌經驗,如TOYOTA前任 社長多次前往新潟工廠針對製程給予建議;今年6月,Yonex Performance Innovation Center 預計將於 新潟啟動,性能創新研發中心除了根據硬地、紅土和草地球場來還原四大網球公開賽場地,提供6座 網球場與8座羽球場外,也會導入最新的擊球分析儀器,進而取得更多科學數據,對於未來提升銷售 商品的性能將有最大化的助益。 澳洲網球公開賽指定YONEX穿線團隊,臺灣穿線師林莉純 在場下提供專業穿線服務,讓場上選手可以無後顧 之憂地拚搏 YONEX長年以來冠名贊助台北羽球公開賽

16 SPORTS IMPACT 市場動態 贊助選手奪金 業績每年提升15% 球員與贊助商向來是魚幫水水幫魚的合作關係,眾所周知,YONEX除了贊助周天成 與李洋、王齊麟之外,在成都世大運摘金的羽球混雙選手李佳馨,及東京帕運獲得第四名 的方振宇也同為贊助對象,品牌可透過第一名選手的回饋精進產品性能,當選手在國際賽 事摘金奪銀時,無形中也帶動使用人口的成長。最好的例子便是奧運羽球男雙金牌選手李 洋、王齊麟的奮戰精神,讓各大校園羽球社團再次活絡,而作為指定品牌YONEX自110年 起,每年業績均有15%以上的成長。總經理宮前輝久來臺赴任後,觀察到栽培青少年幼苗 的重要性,因此挹注資源於國、高中選手,均獲得不錯的成績。至於YONEX作為運動品 牌公司也於內部成立羽球俱樂部,每週五租借羽球館場地讓同仁下班後可同場競技,除了 放鬆抒壓更能切身瞭解自家產品的優勢。 此外,YONEX也以獨特的技術肩負「運動」與「人」的連結使命,除了在臺灣致 力推廣羽、網球、高爾夫球及藤球等相關賽事活動,日本總公司也深入足球、排球、公 YONEX永續理念

體育用品專刊 • 市場動態 17 路自行車和滑雪板的領域,以更全面的觸角 深入消費大眾的視野之中。在社會企業責任 上,YONEX也以行動實現運動公益,除了協助 帕運,在其他大大小小的賽事都可見YONEX的 身影,無論比賽規模,秉持「以獨創技術與最 棒商品貢獻給全世界」的理念,為的就是讓運 動人口更加普及。 巴黎奧運團服 不僅MIT更符合ESG 由於東京奧運在臺灣掀起運動熱潮, 也更讓人引頸期盼2 0 2 4巴黎奧運盛會的到 來,YONEX今年首度擔綱中華隊奧運團服設 計製作的重任,藉由MIT的優勢,也響應全球 ESG議題,採用更加節能減碳的環保再生纖維 材質,並因應巴黎酷暑的天氣,強化衣服吸濕 VamosJ 網球訓練營教練團 排汗的透氣功能;在版型剪裁部分,側邊以三 角布型讓運動員的動態表現更加舒適;視覺設 計更是加入臺灣元素,如玉山等高線、紅藍白 的國旗色系呼應法國旗幟與傳統文化特色的書 法字等,讓每位選手以最完美的樣貌征戰世界 舞台,可見其用心。如此最佳品質及嶄新設 計的團服預計於6月公開,襄助中華隊遠征巴 黎,勇奪獎牌。YONEX除了擁有高品質產品聞 名世界,其專業後勤支援系統,更是廣受活躍 於世界舞台的職業選手們肯定,屆時巴黎奧運 YONEX也將出動穿線團隊前往第一線協助選 手。2024巴黎奧運暨帕運將於7月下旬至9月陸 續舉行,YONEX也積極籌劃線上線下等活動, 運用社群媒體號召全臺民眾共組最強應援團, 一起成為運動員征戰的堅實後盾。

18 SPORTS IMPACT 市場動態 精準運動醫學的新趨勢─ 基因科學 資料來源 / 國民體育季刊218期 文 / 林瀛洲 壹、前言:現代的運動醫學 運動醫學是一個處理體育健身、運動相關傷害的醫學分支。它在20世紀後期才成為一個獨立 的健康醫療領域。與大多數其他醫學專業不同,運動醫學不是診斷和治療器官相關的疾病,而是 研究身體活動對健康和身體功能的影響。運動醫學範疇在於對所有運動者關於疾病及傷害的預防 和治療科學,並且確保及促進運動者的健康狀態。前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部主治 醫師賴金鑫在他撰寫的《運動醫學講座》當中說道:「運動醫學乃是一種應用性的綜合科學,其 Image by freepik

體育用品專刊 • 市場動態 19 目的在應用醫學及其他有關的科學,來維護從事 運動者的健康,並設法改善他們的體能或運動成 績」。隨著時代的演變,現代的運動醫學已經是一 個多學科領域,除了聚焦在研究運動和身體活動對 健康、預防疾病的影響和加速運動傷害修復的方式 之外,更是頂尖運動員賴以維持最佳身體健康狀況 及提升運動表現及的強力後盾。 貳、頂尖選手的精準運動醫學支援 精準運動醫學是一種運動醫學領域的新興概 念,它將精準醫學的原則應用於運動和體育健康領 域。精準醫學的應用模式非常廣泛,可運用個體基 因組、生物標記物和生活習慣等個人化信息的醫學 模組,並透過人工智慧加以輔助來預測、預防和治 療疾病,最大程度地提高療效。隨著國內競技運動 水準不斷提升,這些頂尖運動員對身體健康的需求 也越來越高。尤其是面對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 稱奧運)這個競技運動的最高殿堂,每一位運動員 都希望能用最健康最完美的狀態出賽。如何協助這 些頂尖運動員提升自身能力,並維持完美健康狀 態,便成了運動醫學團隊重要的課題。因此,精準 運動醫學即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精準運動醫學 的應用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因檢測和個體化訓練方案:通過基因檢測, 醫師可以獲取關於運動員的基因組信息,進而 瞭解其對於特定運動的適應性、受傷風險以及 運動表現的潛力。基於這些信息,可以制定個 體化的訓練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訓 練效果並降低受傷風險。目前世界上 許多新運動先進國家都引進基因檢測 來協助運動員進行健康的維護以及制 定個體化的訓練方案,而臺灣則仍在 方興未艾的階段。 二、 生物標記物監測與健康管理:運動員 的生物標記物(如血壓、心率、血 糖等)可以通過穿戴式設備或定期 測試進行監測。這些生物標記物的 變化,可以提供關於運動員身體狀 態和訓練反饋的信息,如果再配合 人工智慧的介入預測未來的趨勢, 將有助於及時調整訓練計畫和預防 可能的健康問題。 三、 個體化營養與補充劑:通過對運動員 的營養需求進行個體化評估,可以 制定個性化的營養計畫和補充劑方 案,以滿足其特定的能量及營養補 充需求,並最大程度地支持其訓練 和競技表現。尤其針對有體重分級 項目的運動員,如何有效地控制體 重並同時獲取足夠的營養素,避免 傷害與疾病的發生,確實非常需要 運動醫學團隊精準地介入及協助。 四、心理健康支持:精準運動醫學也包 括運動員的心理健康,通過心理測

20 SPORTS IMPACT 市場動態 評、心理輔導等方式,幫助運動員應對壓力、焦慮、情緒波動等心理問題,維護其身 心健康。 總的來說,精準運動醫學的目標是通過深入瞭解運動員的個體特徵,提供更精確、個性 化的訓練、健康管理和治療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運動表現、預防傷害、促進康復,並保 護運動員的整體健康。 參、未來的運動醫學展望 隨著基因醫學研究的進展,運動醫學與科學研究開始利用基因檢測研究影響運動能力、 個人化訓練與運動傷害風險的相關基因。透過基因研究,我們現在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基因如 何影響我們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表現。基因在先天上為我們提供了身體潛力的框架,影響了 心臟功能、肌肉組織,利用氧氣和製造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的效率等 關鍵因素。過去的研究顯示,單核甘酸變異(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在這方 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其中21個常見的SNP能夠解釋約50%的個人對於有氧運動能力之改善潛 力。擁有這些有利的基因變異之人在接受相同有氧訓練時,表現顯著優於其他人,其最大 氧飽和度提高了近3倍(Bouchard et al.,2011))。這些發現對於個人化的運動訓練和健康管 理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我們更有效地發揮身體潛力,提升健康水平。基因對運動表現有 著明顯且不可忽視的影響,如α-輔肌動蛋白-3(α-actinin-3 gene, ACTN3)和血管緊張素轉換 酶(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ACE)等基因已被證實與速度、力量和耐力等方面有關 (Pickering & Kiely, 2017; Puthuchearyet al., 2011))。雖然不同運動專項可能需要不同的天 賦,但基因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一、基因與運動傷害 研究顯示,運動表現的個體差異中有相當大比例是由遺傳因素造成的(Del Coso & Lucia, 2021)。然而,單純依靠基因找尋優秀運動員的可能性很低,因為每個人的基因組之 間具有相當大的同質性。儘管如此,透過瞭解個人基因的差異來制定更合適的訓練方案, 特別是預防受傷,對於提高運動員的表現仍具有重要意義。基因在訓練時的受傷易感性和

體育用品專刊 • 市場動態 21 肌肉疲勞恢復速度方面有著重要 作用,尤其對於運動員的表現和 健康具有重大影響。例如,單羧 酸轉運蛋白(Monoc a r boxy l a t e transporter 1 , MCT1 ) 基因、膠 原蛋白基因(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hain, COL1A1 和 collagen type V alpha 1 chain , COL5A1 ) 以及 ACTN3基因的特定變異與運動受傷 風險、恢復時間以及肌肉損傷的程 度有關(Dias & Torkamani , 2019; Heffernan , 2017; Khoschnau et al., 2008; Rodas et al., 2021))。此外,基因變異也與一些疾病風險相關,例如肥厚型心肌病變和阿 茲海默症(Ebrahimi et al., 2017; Wilde et al., 2022))。透過基因檢測,可以預先識別具有高風險 的運動員,以制定個性化的訓練和健康管理計畫,避免受傷和提高運動表現。 二、基因與運動營養 科學研究強調了運動員的飲食和營養計畫對於表現的重要性,並指出遺傳因素在營養代謝 中的角色。基因如跨膜絲氨酸蛋白酶6(Transmembrane serine protease 6, TMPRSS6)、載脂蛋白 E(Apolipoprotein E, APOE)、ACTN3、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PPARG)等影響著對鐵、維生素D、葉酸等營養素的代謝和利用(Dias & Torkamani, 2019; Huang et al., 2022; Majumder et al., 2017; Varga et al., 2011))。瞭解個人基因 型可以幫助運動員訂立更適合的飲食計畫,提高表現和避免營養缺乏。此外,基因如:細胞色素 P450 1A2(Cytochrome P450 1A2, CYP1A2)、α-2B腎上腺素能受體(alpha-2B adrenergic receptor, ADRA2B)和腺苷A2A受體(adenosine A2A receptor, ADORA2A)也影響咖啡因的代謝(De Caterina & El-Sohemy, 2016; Renda et al., 2012)),對於咖啡因攝取量的合理安排和心血管健康風 險的預測也具有重要價值。 Image by creativeart on Freepik

22 SPORTS IMPACT 市場動態 三、基因與心理素質。 研究顯示基因在心理素質和情緒管理方 面扮演重要角色,對智力、態度、個性等有 高度影響。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atechol- 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特別關聯疼 痛感知和認知功能,影響人對疼痛的敏感度 和壓力處理能力(Andersen & Skorpen, 2009 ))。瞭解COMT基因型可幫助制定個別化 訓練菜單,避免忽視疼痛而導致訓練傷害。 對於運動員,心理素質的強化比身體素質同 樣重要,基因檢測可提供心理技能訓練的指 引,改善比賽時的表現穩定性和成績。基因 影響運動員對訓練、飲食和外部因素的反 應,並決定了身體能力的基礎。 肆、結語 雖然單靠運動訓練尚未完全發揮人類所 有的基因潛能,但分析影響訓練方式與成果 的基因可以幫助設計個性化的訓練,減少運 動傷害。越來越多的運動員開始研究自己的 基因,以發揮最大優勢。利用基因檢測結果 制定專門的訓練計畫已成未來趨勢。然而, 目前基因檢測於個體化訓練仍屬萌芽階段, 可以用來提升訓練效果和降低受傷風險的實 證仍然不足。個體化訓練方式之決定和運動 員身體能力、運動員技術能力、運動項目、 賽事行程等有更多相關性,這都是未來有待 提升的方向。針對奧運等級的國家代表隊選 手,提供更精準、更優質的運動醫學服務,

體育用品專刊 • 市場動態 23 已經是確保競技運動表現獲得亮眼成績重要的一環。建立基因體質檢測輔助培訓並搭配人 工智慧分析趨勢,提供個人化、適性化的訓練和照護,是未來可以考慮的發展重要方向。 作者林瀛洲為長庚體系運動醫學總召集人 參考文獻 • Andersen, S., & Skorpen, F. (2009). Variation in the COMT gene: implications for pain perception and pain treatment. harmacogenomics, 10 (4), 669-684. https://doi.org/10.2217/ pgs.09.13 • Bouchard, C., Sarzynski, M. A., Rice, T. K., Kraus, W. E., Church, T. S., Sung, Y. J., Rao, D., & Rankinen, T. (2011). Genomic predictors of the maximal O2 uptake response to standardized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0 (5),1160-1170. https://doi. org/10.1152/japplphysiol.00973.2010 • De Caterina, R., & El-Sohemy, A. (2016). Moving towards specific nutrigenetic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caffeine, genetic vari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Journal of Nutrigenetics and Nutrigenomics, 9 (2-4), 106-115. https://doi.org/10.1159/000446801 • Del Coso, J., & Lucia, A. (2021). Genetic Influence in Exercise Performance. Genes, 12 (5), 651. https://doi.org/10.3390/genes12050651 • Dias, R., & Torkamani, A. (201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linical and genomic diagnostics. Genome medicine, 11 , 70. https://doi.org/10.1186/s13073-019-0689-8 • Ebrahimi, K., Majdi, A., Baghaiee, B., Hosseini, S. H., & Sadigh-Eteghad, S. (2017). Physical activity and beta-amyloid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 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 EXCLI journal, 16 , 959-972. https://doi.org/10.17179/excli2017-475 • Heffernan, S.M., Kilduff, L.P., Erskine, R.M., Day S.H., Stebbings G.K., Cook C.J., Raleigh S.M., Bennett M.A., Wang G., Collins M., Pitsiladis Y.P., & Williams A.G. (2017). COL5A1 gene variants previously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oft tissue injury risk are associated with elite athlete status in rugby. BMC Genomics , 18 (Suppl 8), 820. https://doi.org/10.1186/s12864-017-

24 SPORTS IMPACT 資 訊 動 脈 4187-3 • Huang, X., Zhou, Y., Sun, Y., & Wang, Q. (2022). 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 rising therapeutic target in lipid metabolism. 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 87 , 101178. https://doi. org/10.1016/j.plipres.2022.101178 • Khoschnau, S., Melhus, H., Jacobson, A., Rahme, H., Bengtsson, H., Ribom, E., Grundberg, E., Mallmin, H., & Michaëlsson, K. (2008). Type I collagen α1 Sp1 polymorphism and the risk of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s or shoulder dislocation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6 (12), 2432-2436. http://dx.doi. org/10.1177/0363546508320805 • Majumder, A., Behera, J., Jeremic, N., & Tyagi, S. C. (2017). Hypermethylatio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skeletal muscle myopathy.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118 (8), 2108-2117. https:// doi.org/10.1002/jcb.25841 • Pickering, C., & Kiely, J. (2017). ACTN3: more than just a gene for speed.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8 , 1080. https://doi.org/10.3389/fphys.2017.01080 • Puthucheary, Z., Skipworth, J. R., Rawal, J., Loosemore, M., Van Someren, K., & Montgomery, H. E. (2011). The ACE gene and human performance: 12 years on. Sports medicine, 41 , 433-448. https://doi.org/10.2165/11588720000000000-00000 • Renda, G., Zimarino, M., Antonucci, I., Tatasciore, A., Ruggieri, B., Bucciarelli, T., Prontera, T., Stuppia, L., & De Caterina, R. (2012).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blood pressure responses to caffeine drink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5 (1),241-248. https://doi.org/10.3945/ajcn.111.018267 • Rodas, G., Moreno-Pérez, V., Del Coso, J., Florit, D., Osaba, L., & Lucia, A. (2021). Alpha-Actinin-3 deficiency might affect recovery from non-contact muscle injuries: Preliminary findings in a toplevel soccer team. Genes, 12 (5), 769. https://doi. org/10.3390/genes12050769 • Varga, T., Czimmerer, Z., & Nagy, L. (2011). PPARs are a unique set of fatty acid regu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s controlling both lipid metabolism and inflammation.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 1812 (8), 1007-1022. https://doi.org/10.1016/j.bbadis.2011.02.014 • Wilde, A. A., Semsarian, C., Márquez, M. F., Shamloo, A. S., Ackerman, M. J., Ashley, E. A., Sternick, E. B., Barajas-Martinez, H., Behr, E. R., & Bezzina, C. R. (2022).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heart rhythm society (HRS)/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 (APHRS)/latin American heart rhythm society (LAHR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state of genetic testing for cardiac diseases. EP Europace, 24 (8), 1307-1367. https://doi.org/10.1093/europace/ euac106

體育用品專刊 • 資訊動脈 25 騎乘電動輔助自行車 能有運動效果嗎? 資料來源 / 運動科學 www.sportscience.com.tw 作者 / 周黎恩,相子元 世界衛生組織在 2022 發布了一份報告提到 27.5% 的成年人未達到建議的活動量,並強調每週應 進行 150 ~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近年來,電動輔助自行車逐漸盛行,成為人們兼具運動和通勤 的新形態交通工具,騎乘電輔自行車相比與傳統自行車,同樣必須踩踏板來推動自行車,但電輔自 行車會透過馬達根據踩踏的作功來輔助騎乘,這樣的輔助便可以幫助人們騎得更遠、運動得更久。 已有許多研究發現利用電輔自行車有助於改善心肺健康和增加活動量,但該給予多少助力才能維持 運動強度並提高運動的意願和時間呢? 在此基礎上,有研究團隊比較了不同電動輔助程度下騎乘者在3英里的路程中生理數值的差異。 該研究招募了30名受試者,每位參與者分別進行三次騎乘,傳統自行車、低輔助水平和中等輔助水 各圖中左至右為傳統自行車、低輔助水平和中等輔助水平,圖一至四分別為:能量消耗、心律、攝 氧量以及自覺努力程度 資料來源: Translation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6(2)

26 SPORTS IMPACT 資 訊 動 脈 平的電輔自行車,低輔助水平為後輪提供125-175瓦的輔助,中等輔助水平則為後輪提供200250瓦的輔助。 電輔自行車雖降低運動強度但提昇運動意願 過去研究顯示,電力輔助的自行車導致心律、攝氧量和能量消耗等生理參數下降,但這樣 的差異並不至於對運動效果有顯著的影響,此次研究的結果在下圖中也發現十分類似的趨勢, 隨輔助程度的提升,攝氧量及心率等各項生理參數皆出現下降,但運動的強度仍維持在中等運 動強度的區間,代表騎乘電輔自行車同樣是有效的運動方式。 在現代社會中運動不足是許多人遇到的問題,騎乘電輔自行車雖然會降低運動強度,但 使用電輔自行車可以使人們更加容易進行運動,且對於剛入門者遇到長距離騎乘或是坡度較陡 時,馬達的輔助增加其繼續運動的意願,如果能夠發揮電輔車的優點將其運用在更多領域,例 如幫助通勤或是協助復健等用途將可以使電輔自行車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Alessio, H. M., Reiman, T., Kemper, B., von Carlowitz, W., Bailer, A. J., & Timmerman, K. L. (2021). Metabolic an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a simulated commute on an e-bike. Translation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6(2)

體育用品專刊 • 資訊動脈 27 The power of power: 爆發力的好處? 資料來源 / 運動科學 www.sportscience.com.tw 作者 / 陳煒昇、相子元 在當今現代社會中,隨著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體適能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透過適 當的運動和鍛煉,可以提高自己的體適能水平,從而改善生活品質、增強抵抗力,並降低生病的風 險。體適能已成為眾所皆知的議題,指的是身體在各種活動中的綜合能力表現,包括健康相關體適 能 (Health-related fitness) 和運動相關體適能 (Skill-related fitness),健康相關體適能包含心肺耐力、肌 力、肌耐力、柔軟度及身體組成,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能力,用來維持身體健康;運動相關體適能包 含敏捷、速度、平衡、協調、反應時間與爆發力,是運動員為了追求最好的運動表現必須具備的能 力。 (延伸閱讀: 追求健康生活: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性與培養) 隨著運動和健身的普及,人們不僅關注健康體適能的五大要素,還越來越重視競技體適能中的 爆發力(如下圖),爆發力是指在短時間內產生最大力量的能力,例如跳躍和快速起跑等動作。這 種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實用,無論是需要迅速逃離地震的危險場所或快速起跑以趕上即將啟動的 公車,還是應對機車突然不穩時迅速撐起身體以穩定車身,爆發力都能派上用場。因此,2017年一 體適能的分類 個美國研究團隊提出是否應該 將爆發力納入健康體適能,並 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爆發力對於骨骼、肌肉的影響 研究表示爆發力與身體 骨骼有密切關係,人體骨骼包 含成骨細胞(Osteoblasts)與 破骨細胞(Osteoclasts),成 骨細胞是生產新的骨骼並重

28 SPORTS IMPACT 資 訊 動 脈 建舊的與破碎的骨骼;破骨細胞則是負責分解 骨骼。那當人體骨骼承受的負荷比閾值高時, 就會誘發更多的成骨細胞,使骨頭更堅固,如 跑步、跳躍等動作;而當人體骨骼承受的負荷 比閾值低時,就會誘發較少的成骨細胞,骨骼 就會被吸收且變得更脆弱(如下圖)。此外, 爆發力也與肌肉發展和身體組成有關,藉由提 升爆發力可以增進肌肉力量,同時改善身體組 成,降低體脂肪量、腰圍、身體質量指數等。 因此,爆發性活動可以增強骨骼強度及促進肌 快速起跑以趕上即將啟動的公車 負荷對於骨骼的影響 負荷︰壓力(Compression)、張力(Tension)、扭力(Torsion)、彎力(Bending) 肉發育,對人體健康產生正面的影響,同時可以預防傷害和疾病的發生,並增進人體的生活品質。 綜合以上所述,爆發力不僅是運動表現的關鍵,更是維持健康和體適能的重要因素,透過適當 的運動和訓練,我們可以提高肌肉和骨骼的健康,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因此,將爆發力納入我們的 健康體適能計劃中是非常重要的,這將有助於我們實現健康美滿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Charles B. Corbin, Kathleen F. Janz & Fátima Baptista. (2017). Good health: The power of power.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88(9), 28-35. 負荷小於閾值,骨骼變得脆弱 負荷大於閾值,骨骼變得堅固

體育用品專刊 • 資訊動脈 29 公司名稱 會員編號 □非會員 經辦人 電子信箱 電話 全頁廣告 版面 會員價 定價 備註 □內頁 NT$7,000/頁 NT$13,000/頁 □ 提供完稿圖檔 □ 公會轉交印刷公司完稿﹙費用另計﹚ □ 印製A4規格型錄1000張,另計NT$2,000 尺寸:寬17.5 X 高24.2公分﹙務必製作出血範圍各邊增加0.3 公分﹚ 解析度 300dpi 格式:JPG/PSD/AI/PDF/EPS/TIFF 刊登類別參考:1.球拍及其附屬產品 2.高爾夫球配備及其 附屬產品 3.健身器材及其附屬產品 4.野外休閒及一般運 動裝備 5.各種球類及運動網 6.水上及潛水產品 7.溜冰鞋 及冬季運動用品 8.其他一般運動用品、裝備、硬體等 □指定前/後第____頁 NT$16,000~ NT$12,000/頁 NT$35,000~ NT$18,000/頁 □指定後第一頁 NT$20,000 □指定前第一頁 NT$26,000 □封底裡 NT$28,000 NT$40,000 □封面裡 NT$36,000 NT$50,000 □封底 NT$80,000 NT$80,000 • 刊登內頁:加送隨機抽選體育用品專刊廣告﹙價值NT$15,000~8,000﹚。 • 刊登封底裡、封面裡、封底、指定頁:加送刊登三個月期網站首頁A區廣告輪播﹙價值NT$10,500﹚。 • 刊登封底裡、封面裡、封底、指定第1頁:加送刊登六個月期網站首頁B區固定式廣告﹙價值NT$12,000﹚。 半頁廣告 會員免費 □ 提供完稿圖檔 □ 公會轉交印刷公司完稿,每筆費用NT$500元 於8月31日前繳清當年度常年會費享有免費半頁廣告。尺寸:寬15.5 X 高10.8公分。英文 / 橫式 請於9月30日前將廣告圖檔傳送至 yue@tsma.org.tw 電話:02-2594-1864 傳真:02-2591-9396 會務組 楊梅鳳組長﹙分機18﹚mei@tsma.org.tw 李悅嫥﹙分機11﹚yue@tsma.org.tw 2025 TSMA採購指南 2024年12月發行 發行量:20,000冊 頁面:寬17.5cm X 高24.2cm 進口高級薄磅紙精印 • 立即掃描瀏覽電子書或輸入網址 http://www.sports.org.tw/2024ebook/index.html • 宣傳廣告分送至國際體育用品展。FIBO德國國際專業健身運動器材暨配件展、SPORTEC日本運動器材展、ISPO MUNICH 德國慕尼黑體育 用品展、Outdoor by ISPO 德國慕尼黑戶外活動用品展等。 • 產業專業報導、產品分類廣告、編輯規劃詳盡資料完整,方便買主或業者查詢,深受好評。 • 為國內外專業買主尋找配合廠商之最佳指南,內容有專業報導,具保存價值,廣告效益增長。

30 SPORTS IMPACT 活 動 櫥 窗 徵展訊息 展覽組 Tel: 02-2594-1864 分機15 陳汝卿 vivianchen@tsma.org.tw / 分機16 張鳳嫚 sylvia@tsma.org.tw 下半年度展覽如下,最新消息請以官網為主 http://www.sports.org.tw/c/exhibi_1.asp No 補助計畫名稱 展期 備註 1 德國慕尼黑運動用品展 ISPO Munich 12月3~5日 徵展結束。 2 台灣醫療科技展 Healthcare Expo Taiwan 12月5~8日 徵展結束。 3 日本福岡運動器材展 SPORTEC Fukuoka 12月17~19日 徵展中,歡迎踴躍報名。 ISPO Munich 德國慕尼黑運動用品展 徵展結束 12月3~5日 德國.慕尼黑(New Munich Trade Fair Center) 2023年德國慕尼黑運動用品展11月28~30日在慕尼黑國際展覽中心舉辦,今年有超過 2,400 家 參展商和持續高水平的參觀者。與前一年相比,參展商增加了57%。來自54個國家的海外參展商 數量增加了64%,從而在所有參展商中所占的份額提高到93%。新參展商包括93家初創企業,他 們以展會為平台,提升知名度,在行業中立足,拓展銷售網絡。ISPO集團負責人 Tobias Gröber 表 示:今年,我們再次能夠明確表示,全方位的體育運動不僅僅是運動、設備或娛樂,體育不僅是 增長最快、最多樣化和最國際化的經濟部門之一,也是對社會的重要貢獻者。ISPO為新趨勢、創 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了理想的舞臺,統計數據證明,ISPO慕尼黑再次被視為整個行業、零售商 和運動員的全球鏈接平臺。ISPO慕尼黑的轉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我們的貿易展也被世界公認 為體育產業的聚集地。 ~ISPO Munich是全球運動買主最期待的展覽 ~

RkJQdWJsaXNoZXIy MjIwMj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