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期專刊

SPORTS IMAPCT 體育用品專刊 No.96 2024.5 中華民國89年5月創刊 發行人: 陳穗榮 主 編: 溫麗雪 編 輯: 楊梅鳳 陳汝卿 張鳳嫚 李悅嫥 鄧若憲 發行單位: 臺灣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 104030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22號8樓 電話: 02-2594-1864 傳真: 02-2591-9396 www.sports.org.tw 歐樺設計印刷品有限公司/和盈彩印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11057台北市士林區福港街112號 電話: 02-5578-4244 專題報導 市場動態 資訊動脈 活動櫥窗 趨勢指南 運動越來越科技 運動科技成為成功老化利器 科技助力打造多元運動新體驗 虛實整合科技搶攻3D娛樂、運動科技商機 「運動科技」玩什麼?體育產業、國際賽事 如何被運動科技改變? 2024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及台灣國際運動及健身展 聚千家業者轉動產業科技、創新及永續新商機 復健新觀念:復健科與家庭醫師的結合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享受活力生活 慢跑的觸地時間比是甚麼? 展覽計畫 活動花絮 2024年1月至3月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出口至全球情勢比較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出口至全球依洲別/國家/號列排名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進口至全球情勢比較 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進口依洲別/國家/號列排名 Contents 04 11 14 18 21 25 27 29 31 33 36 38 39 45 46 廣告價目表 封 底﹙全頁彩色﹚NT$15,000 封面裡﹙全頁彩色﹚NT$12,000 封底裡﹙全頁彩色﹚NT$ 8,000 封底裡﹙半頁彩色﹚NT$ 5,000 內 頁﹙全頁單色﹚NT$ 5,000 內 頁﹙半頁單色﹚NT$ 3,000 請洽詢會務組 分機18 楊組長

4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運動越來越科技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樂活EMBA 研究講座教授 運動科技,這個詞彙或許對一般人來說有些陌生,但它代表著現代科技與運動 的結合。運動科技涵蓋眾多不同的科技,甚至包括一些原本不是針對運動目的而開發 的科技,但因對運動賽事提供明顯幫助而被應用於其中。近年來運動與科技的結合越 來越受到關注,人們對於運動科技的解讀也不再侷限於競技運動上,其實運動科技囊 括了非常多面向,除了與運動員本身的訓練、軟硬體設施有關之外,賽事場館的規劃 與球團管理也都包含在運動科技的範疇內,運動社群的經營也將會成為未來非常重要 的新興服務模式。目前運動科技的涵蓋範圍越來越廣泛,包括感測科技、定位科技及 影像科技等,搭配網路、演算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軟體功能,一同整合形成完善 的運動科學輔助架構,使運動與科技的結合能夠衍生出更多具商業價值的服務模式。 感測科技 感測科技在運動最典型的應用就是穿戴科技,穿戴科技如運動手錶擁有多種感測元 件,例如動作偵測、心跳監測、高度計、壓力計和運動量檢測等功能元件。其中一項重要 的感測器是慣性感測單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它可以測量加速度和角速 度,提供運動強度和身體部位的運動狀態資訊。這些感測器可以應用在智慧手錶及智慧鞋 等不同穿戴位置,用於監測跑步姿態和著地形態。現今智慧手錶對於簡單的日常活動偵 測,如走路、跑步或睡眠,已是基本的必備功能。而這些穿戴裝置是利用裝置內的慣性感 測單元來達到智慧感知,若將感測器放在足部則有助於觀察運動時足部各項特徵,可提 供更多的下肢動作辨識。早在10年前就有國際研究發表,利用IMU觀察不同運動模式與強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5 度,足部前後、內外及上下訊號特徵點的變化。透過收集這些感測器所測量的數據並進一 步分析,能更深入了解各種運動狀態,進而提供訓練所需資訊,甚至可開發特定的辨識應 用,如健身運動的監控或游泳姿勢辨識等,應用於運動遊戲輔助與健康醫療的領域,可以 提供使用者更多有價值的訊息。 定位科技 還有一項重要的科技普遍應用在智慧手錶手機等裝置,就是全球定位系統(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被廣泛應用於運動資訊的收集和衡量運動表現。目前市面 上,如手機、運動手環、自行車錶、導航等,都含有定位功能,不難發現GPS已經充斥在 生活周遭。例如:許多跑者參加馬拉松時,會藉由此工具量化跑步距離,來規劃訓練的 目標,或是自行車友透過即時的速度資訊,維持續航能力。除了個人的使用外,GPS系統 具有不受場地限制的優點,也被職業球隊作為選手監控的儀器,進行球員的追蹤。例如 針對足球、橄欖球等運動範圍廣的團隊項目,透過GPS定位的位置,隨時間變化可得知距 離,經過數學運算後,可獲得球員速度、加速度等運動學參數,進行長期的體能追蹤監

6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控,其優勢在於同時追蹤多位球員,每個位置 的球員,在上場時間、跑動總距離、平均跑動 速度、衝刺跑的距離、心律...等,均可即時獲 得。在比賽進行中,這些參考資訊可迅速地顯 示在平板電腦給教練參考,甚至可進一步賽後 分析、戰術調整。同理橄欖球、滑雪、水上競 賽項目,運動過程中的表現亦能被詳細紀錄下 來,提供運動員更全方位的參考。 然而,在室內場館中,GPS的訊號受到 遮蔽限制,因此室內定位系統(LPS , Loc a l Positioning System)應運而生,取代了GPS的功 能,用於準確定位室內運動選手位置。早年常 見LPS發展在室內定位,例如:對建築物內的人 或物體定位,並得知其在室內空間座標。約在 2010~2015年,運動員追蹤系統以GPS為主流, 但GPS無法降低的定位誤差,使其應用層面受 到限制;另一方面,LPS相關定位技術當時也在 逐漸成長,似乎能突破GPS定位精準度不足的 缺點,因此LPS應用於運動員追蹤的信效度、訊 號分析研究,亦同時被專家勘探。LPS相比GPS 除了更準確外,同時可在室內運動使用,因此 目前LPS應用在運動中的數量越來越多,並且都 是針對多人的球類運動,例如:籃球員的內外 部負荷、足球員涵蓋的進攻面積等,除了使用 在學術研究外,也有許多職業聯盟、球團,使 用此系統對球員運動表現做進一步的分析。LPS 已運用在不同領域,除了運動員的追蹤外,長 照或病人的監控、物流倉儲都已經使用局部定 位系統來有效管理。LPS與GPS通常會搭配IMU 來針對更細微的動作特徵做判斷,從廣泛的範 圍到微小的訊號,結合不同儀器的優點,將會 是未來的趨勢。目前除了足球、籃球、橄欖球 有較多研究與應用外,田徑、排球、羽球、曲 棍球也是未來可使用LPS的運動項目,對於運動 員來說,越詳細且準確的數值,可讓教練或運 科人員做更全面的分析,協助其表現提升。 影像科技 另一個重要的運動科技是光學攝影。透過 攝影機捕捉影像,可以幫助分析選手的姿態、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7 動作和戰術。運動科技的發展不斷提升運動表現的監測、分析和改進。其中,光學技術的優 勢在於直接使用攝影機觀察,無需其他設備配戴於身上。這種技術能夠判定運動場上的人 物,並透過攝影機傳回影像進行分析。透過運動影像的分析,我們可以量化運動員在技術與 戰術兩個層面的運動表現。早期,為了捕捉動作過程的瞬間,主要使用高速攝影機或紅外線 動作分析系統來進行資料擷取,在硬體設備的限制下,這些資料擷取過程往往需要在實驗室 內進行。高速攝影機所拍攝的畫面,會切割成影格並標記事件,例如:跆拳道選手踢擊的瞬 間、跑步腳著地至離地的時間;紅外線動作分析系統(如Vicon、Motion Analysis System等), 必須黏貼反光球在身上或物體上,動作時,可透過反光球在空間之位置建構出人體的肢段, 並運算出力矩、角度...等,例如:下蹲大腿彎曲的角度、跳躍落地時各關節受到的衝擊。然 而為了獲得細微、準確的數據,背後相當耗費時間與人力,也只能針對特定動作範圍之技術 項目進行分析,難以模擬運動員在賽場上的真實狀況。 截至目前為止,在高規格的比賽中(如職業聯盟之比賽),大多是使用運動影像分析來獲 得資訊,其原因除了硬體設備提升,影像呈現更清晰外,也符合無穿戴感測器的規則。例 如:目前的NBA與Second Spectrum公司合作;MLB使用Chyronhego、Hawk eye及Statcast球員

8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數據系統,都是藉助運動影像分析的例子。除了MLB,鷹眼系統如今已被廣泛應用 在各種運動項目,包括網球、足球,還有其他許多運動。該系統透過攝影機收集高速 畫面,提供3D資訊,並透過演算法和快速傳輸進行影像重建。鷹眼系統的判斷準確 度相對較高,且無法被挑戰,除非使用更高速、更高解析度的攝影機。這個系統的價 值不只體現在硬體設備上,更在於軟體算法的後端處理。高速攝影與演算法相關科技 的發展引起了人們對於運動裁決公平性的關注,能幫助裁判作出更為正確的判斷,避 免產生灰色地帶的爭議。在大聯盟的棒球比賽中,這個系統幫助揭示了裁判的判決失 誤率,使比賽更加公平公正。總之,影像科技結合人工智慧這類軟硬整合技術,未來 必定是運動科技的主流。 感測融合 運動賽事或訓練通常會結合多種感測訊號進行分析,包括影像和感測科技及定 位科技。2022年的世界盃足球賽中,使用了多項高科技輔助裁判及協助整體賽事順利 進行,讓具有爭議的情況藉由即時影像重播或人工智慧辨識,提供主審裁判更為清晰 可靠的裁決依據,並讓所有球員、教練或球迷對判決結果都能心服口服。半自動越位 判斷系統(Semi-Automated Offside Technology,SAOT)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感測融合 技術,協助裁判更為精準判斷有無越位,扮演得分確認的關鍵角色。SAOT半自動越 位判斷技術結合兩套系統: (1) Optical Tracking: Limb-tracking offside technology,主要 用於判斷接球者與防守者的位置變化。(2) LPS: The Connected Ball,主要用於判斷最 後一個傳球的時間點。這種同步整合感測器與影像科技2種不同的資訊來源,經過分 析判斷後做精準判決,為運動科技感測融合的最佳範例。除了環繞於球場的攝影機 外,SAOT中的LPS: The Connected Ball是德國運動員追蹤系統廠商Kinexon與運動大 廠Adidas合作,將慣性感測器置入足球內,捕捉觸球的瞬間精確時間點(擷取頻率達 500Hz),輔助解讀難以判斷的越位情形。此智慧球亦可做為其他判決依據及足球軌跡 追蹤,例如葡萄牙名將C羅於小組賽中的頭槌射門,經過智慧球中的感測器判斷,並 沒有接觸到球,因此改判由隊友得分。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結合視覺與穿戴搭配的科 技,提供更精準的運動資訊及更公平的判決依據。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9 結語 運動科技不僅對運動選手和教練提供了更多的資訊和分析工具,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多 的娛樂價值。這些技術能夠提高比賽的準確性,讓個人運動能力得到更好的展現。然而,在台 灣,雖然運動科學越來越受重視,但台灣的品牌在運動科技方面的展示較少,大多掌握在國外 廠商手中。台灣身為科技強國,擁有豐富的人才和技術,在運動與科技領域也分別有著一定的 成就,然而,與國外相比,台灣的運動科技發展尚不夠興盛。現行的運動科技應用在台灣的選 手經費投入不高,要讓運動科技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需要結合本土運動和科技的優勢,重視 運動科技的發展。

10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總結來說,運動科技將科技與運動結合,為運動領域帶來了革新。在全球運動科技的應用 越來越廣泛,包括影像科技、感測科技及定位科技等。台灣在科技業方面擁有強大的實力,但 在運動科技的應用上還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透過結合本土優勢,加大對運動科技的重視和投 資,我們可以期待台灣在運動科技領域取得更好的成果,提升運動表現,同時為觀眾提供更好 的娛樂體驗。 參考文獻 • Cant, O., Kovalchik, S., Cross, R., & Reid, M. (2020). Validation of ball spin estimates in tennis from multi-camera tracking data.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38(3), 296-303. • Fuchs, P. X., Fuchs, P., von Duvillard, S. P., Wagner, H., & Shiang, T.-Y. (2022). Critical assessment of a wide-spread method for estimating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accelerated running based on positioning tracking systems. J Sport Health Sci, 11(6):641-643. • García, F., Vázquez-Guerrero, J., Castellano, J., Casals, M., & Schelling, X. (2020).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demands between game quarters and playing positions on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official competitio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 19(2), 256. • Lee, Y. S., Ho, C. S., Shih, Y., Chang, S. Y., Róbert, F. J., & Shiang, T. Y. (2015). Assessment of walking, running, and jumping movement features by using the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Gait & Posture, 41(4), 877-881. • Spitz, J., Wagemans, J., Memmert, D., Williams, A. M., & Helsen, W. F. (2021). Video assistant referees (VAR):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decision making in association football refere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39(2), 147-153. • Tsung-Han Liu, Wei-Han Chen, Yo Shih, Yi-Chih Lin, Chien Yu, Tzyy-Yuang Shiang (2021). Better position for the wearable sensor to monitor badminton sport training loads. Sports Biomechanics. • Wei-Han Chen, Yin-Shin Lee, Ching-Jui Yang, Su-Yu Chang, Yo Shih, Jien-De Sui, TianSheuan Chang & Tzyy-Yuang Shiang, (2020). Determining motions with an IMU during level walking and slope and stair walking,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11 健康攻略 科技助力 運動科技成為成功老化利器 運動促進健康,科技輔助生活。面對高齡族群的多元運動需求,如何提供適合且有趣 的選擇,至關重要。藉由運動科技進步,為每位高齡者打造個人化的「運動菜單」,輕鬆 增進健康與活力,讓大家邁向尊嚴的樂齡生活。 撰文 / 賴宛靖 與運動的相關術語中,Spo r t是指競技型的專業運動,Ex e r c i s e偏向一般的鍛 鍊,Fitness則泛指健身。在發展運動科技時,可依據 Sport、Exercise、Fitness 等不同模 式,及考量高齡者的運動喜好、能力與期待值的不同,協助建立最適合的運動方式。工研 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指出,面對年輕時沒有建立起運動習慣的長輩,如何讓 他們燃起熱情、願意開始運動是重點,可先全面掃描身體狀況、了解生理機能與體適能狀 況,再提供個人化的運動建議,用溫和的方式讓長輩願意動起來,而不會造成運動傷害, 運動一段時間後再檢查生理數據,彈性調整適合的運動處方。 個人化運動菜單 引導高齡者愛上運動 面對不同運動需求的高齡族群,要如何建立具有吸引力又適合身體狀況的「運動菜 單」?如果是屬於運動愛好者的長輩,就必須協助他們增強表現、增加成就感,讓他們更 有動力願意投入,例如工研院推出高齡人士的運動課程,利用重訓課程強化肌力,使其行 動表現更加出色,也因同為運動愛好者的長輩齊聚一堂,進而拓展社交互動的機會,帶來 更多滿足感;罹患慢性病或需要復健的長輩,運動也是輔助醫療的利器,像是患有糖尿 病等慢性疾病的長輩,可從事間歇性步行訓練(IWT),利用站立和行走來降低飯後血糖 值,引導糖尿病患在對的時間進行對的運動。 文章授權轉載自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382期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未經授權同意,請勿轉載。

12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針 對 高 齡 長 者 常 出 現 的 腰 酸 背 痛 症 狀,科技也可助一臂之力。鄭仁傑舉例, 工研院開發、榮獲2020年美國CES創新獎的 「iStimUweaR複合式智能穿戴系統」,擺脫過 去使用生理量測裝置時,得用黏膠固定感測器 的限制,改以穿戴方式進行量測,只要穿上印 有低周波電導感應的衣服,再連結手機APP, 系統可立即可偵測到身體狀況,並給予相對應 的低周波微電刺激,提供個人化的疼痛舒緩, 免除傳統電療貼片需要接線的問題,讓這項運 動健康產品非常貼近生活需求。 虛擬科技 許你美好的運動未來 除了運動穿戴科技技術日新月異, 運動更可結合人工智慧、影像與雲端, 打破戶外運動時間、空間與天候的限 制。鄭仁傑舉例,未來高齡者不用到健 身房,虛擬教練就可在家指導,讓長輩 重訓時更加安全,透過穿戴裝置結合影 像,虛擬教練能即時發現高齡者的姿勢 是否錯誤、發力是否適當,甚至可在重 訓過程進行對話,就連AI教練的影像 也根據個人喜好選擇,選擇家人、孩子 「iStimUweaR複合式智能穿戴系統」讓使用者透過手機APP,即可了解系統偵測到身體狀況,提供個人化的疼痛舒緩。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13 或孫子作為虛擬教練的形象,互動時更添親切 感,甚至也能邀請異地的親朋好友一起參與, 增加運動的樂趣,如果是慢跑型態的運動,還 可提供旅遊景點的影像,讓跑者身歷其境,跑 起來更有感。 隨著運動科技應用多元化,室外運動亦 可轉移到室內。工研院研發的「智慧可攜式虛 實互動居家高球模擬器」,結合「動態智慧果 嶺」模擬真實的地形地貌變化,搭配專用APP 自選球場風景,讓畫面生動逼真,加上獨特的 「AI 3D 感測分析」技術,使用者只需握著手 機,從推桿動作、揮桿姿勢到球路軌跡都能分 析,把向來被認為高不可攀的高爾夫球運動帶 進客廳,讓原先喜愛高爾夫運動的高齡者,不 會因為年齡限制而中斷,甚至也吸引不少年輕 族群接觸高爾夫運動。 成功老化不是願景 而是正在進行式 鄭仁傑認為,運動科技的發展與打造「 成功老化」的高齡社會息息相關,也延伸到客 製化醫療照護與復健賦能等需求,提升全民健 康、推動健康老化,是面對高齡社會挑戰的一 大助力。工研院推出「遠距復健照護互動系 統」攜手國內健身器材大廠、醫電系統整合 商,與醫療院所進行場域驗證,結合智能運動 及智慧長照醫護系統,搭配精準數據客製化運 動處方,讓復健更有效率,使成功老化不再是 願景,而是正在發生的進行式。 無論是虛實整合或是打造沉浸式運動虛 擬空間,從用戶端、雲端甚至是結合醫療資訊 等軟硬體的建置,運動科技發展都會是促進達 到成功老化的利器。鄭仁傑表示,工研院建置 的運動科技系統可從「垂直應用」或「橫向連 結」不斷加值與擴充,垂直應用已開發出高爾 夫球、棒球、高階登梯或復健訓練等運動系 統,橫向連結則可與使用者端IoT穿戴式裝置、 數據收集的AI分析,及手機等多元應用系統 整合。透過垂直和橫向的技術結合,未來將可 開發出更多不同類型的運動型態,滿足復健和 慢性病改善等,讓高齡長者透過運動科技的輔 助,擁有健康的樂活人生。 「智慧可攜式虛實互動居家高球模擬器」創造室內打球樂 趣,開啟全新室內高球體驗。

14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運動更智慧又好玩 科技助力 打造多元運動新體驗 後疫情時代來臨,各種運動產業大爆發,CES 2024中,各項應用新興科技的運動科技領 域成為吸睛焦點,這也有望成為臺灣下一個兆元產業。工研院針對高爾夫球、登山、潛水等 3項運動,整合軟硬體技術,研發相關穿戴式裝置及應用程式,不僅提升運動安全,也促使 運動型態更加精準與多元。 撰文 / 梁雯晶 疫情提升全民健康意識,也加速運動導入科技的腳步,藉由科技助力,促使日常鍛鍊更 加精準、預防運動傷害,並且讓運動過程多元有趣,創造虛實整合的新體驗。 據全球最大市場研究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調查顯示,全球運動科技市場預計在2026 年達到418億美元產值,成長力道強勁。CES 2024 運動科技展區成為關注焦點,除了智慧穿 戴式裝置持續火熱之外,AI如何與運動科技結合,打造更具娛樂及沉浸式的運動體驗,也備 受矚目。 運動科技為未來趨勢,工研院在今年CES上,針對潛水、登山、高爾夫球3項運動,整 合AIoT、軟體分析、穿戴式裝置等軟硬體技術,投入運動科技的研發,協助產業開發藍海市 場,也讓運動在娛樂之餘,更加安全有保障。 智慧潛鏡 讓水中運動更有安全保障 水中運動本就需配戴泳鏡、潛水面罩等裝置,因此水中運動科技的研發又以穿戴型裝置 的應用最為廣泛。過去穿戴型裝置大多需要直接接觸皮膚,取得生理數據進行分析,工研院 研發的「智慧潛鏡」,具備隱形感知功能,不須直接接觸皮膚,只要將裝置安裝於既有的泳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15 鏡、潛水面罩上,即可輕鬆分析使用者的游泳距離、配速、划水數、泳姿、距離,準確率高達 95%,適用於泳、潛、衝浪等任何水中運動。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組長林宏墩指出,水中運動較一般運動風險性高,過去受 限於藍芽、Wi -F i等無線傳輸技術無法隔水通訊,且現行生理偵測技術以導電極與光學 PPG(Photoplethysmo-graphy;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為主,不適用於水中,難以即時取得連續 數據,示警或提醒使用者遇到的狀況。 「智慧潛鏡」具備隱形感知功能,不須直接接觸皮膚,只要將裝置安裝於既有的泳鏡、潛水 面罩上,即可輕鬆分析使用者的水中運動數據。 文章授權轉載自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381期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未經授權同意,請勿轉載。

16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智慧潛鏡內建陀螺儀,以近場低功耗雷達 傳感技術為核心,當使用者產生脈動時,能藉 由脈衝信號的來回振幅、間距判斷相關數據, 克服隔水傳輸的限制,不僅能取得更精確的運 動數據、精進技術鍛鍊,也使水中運動更有安 全保障。 科技登山人 讓你輕鬆親近山林自然 疫情嚴重期間,關在家無法出門的日子, 讓大眾更加珍視大自然的美好。當疫情較為緩 和時,登山運動銳增,2022年登山人數較前年 增加108%,大家迫不及待地重返山林,探索大 自然。 隨著登山運動蓬勃展開,山域事故也逐年 上升,當中又以迷路比例最高。山域搜救 勞師動眾、耗費大量人力成本,若登山客 能配戴定位裝置,不僅能大幅降低搜救成 本資源,也將使登山運動更加有保障。但 市面上的GPS裝置多仰賴基地台訊號,使 用者發生山域事故時,往往位於無訊號之 處,難以傳遞定位求救。 工研院中分院設計創新組組長黃天佑 指出,工研院研發「科技登山人」小山石 安全裝置,外型如鵝卵石輕巧典雅、低耗 能,採用無基站窄波超距立體通訊技術, 不需要透過基地台跳轉訊號,即可串連800 公尺內的裝置,並以GPS、藍芽等多種形 式共享準確位置,大幅提升定位準確率, 「科技登山人」採用無基站窄波超距立體通訊技術,大幅提升定位準確率。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17 即使手機無訊號,也能發出SOS訊息通知隊友或留守人。 此外,工研院也針對裝置開發整合性APP,可進行行前路線規劃、登山離線導航、座標等, 全方位整合登山運動需求,提升整體安全性。 智慧可攜式虛實互動高球模擬器 在家體驗專業揮桿快感 高爾夫球運動人口逐年增加,據美國高爾夫球基金會統計,與2019年相比,2023年17歲以下 的高爾夫球選手增加近100萬人。隨著年輕人口、女性的比例提高,高爾夫球不再是成功人士、熟 齡男性的休閒運動,已然成為新興的全民運動娛樂。 但在草地果嶺揮桿的樂趣易被氣候影響,加上這幾年疫情衝擊,讓大眾養成在家休閒運動的 習慣,進而促使家用智慧型高爾夫球市場興起。 工研院研發的「智慧可攜式虛實互動高球模擬器」,為臺灣第一套國產高擬真虛實互動模擬 系統,整合智慧AIoT球具、微型投影、分析軟體等軟硬體技術,利用手機選擇想要的球場風景, 搭載逼真地形坡度與角度的動態智慧果嶺,讓室內揮桿也能有戶外球場的感覺。 除了透過置入高爾夫球及球具的晶片獲得角度、球速、軌跡等精準打擊數據,林宏墩表示, 模擬器還首創 AI 3D 感測 分析技術,藉由AI分析及 預測揮桿姿態,建立客製化 擊球履歷,大幅提升訓練效 果,也創造室內打球樂趣。 過去,從事高爾夫球 運動的門檻較高,動輒上萬 的會費、昂貴的球具器材, 容易讓人卻步,有了這套智 慧可攜式虛實互動高球模擬 器,在家就可輕鬆練習高爾 夫球,享受逼真暢快的揮桿 體驗。 「智慧可攜式虛實互動高球模擬器」讓室內揮桿也能有 戶外球場的感受。

18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攜手聯嘉光電、光陣三維、威剛科技 虛實整合科技 搶攻3D娛樂、運動科技商機 工研院於 CES 2024 展出 10 項橫跨 AI、機器人、數位健康、運動科技的創新技術,吸引包括 Apple、Amazon、Google 等科技大廠前來洽談。其中「高擬真 3D 互動系統-Hyper-Realistic」與「 智慧可攜式虛實互動高球模擬器-IGolfPutter」更與聯嘉光電、威剛科技、光陣三維等業界強手結 盟,搶攻娛樂與運動科技新商機。 整理 / 編輯部 今年 CES 2024 共吸引全球 150 個國家、超過 4,000 間參展商。在經濟部、文化部支持下,工研 院今年展出10項引人注目的創新技術,包括AI人工智慧、機器人、數位健康、運動科技等。美國消 費者技術協會(CTA)市場研究總監 Jessica Boothe 親赴工研院攤位體驗表示,工研院的展品非常精 彩,各個展品都符合科技的趨勢,像 CES 2024 發表的主要趨勢有AI、永續及包容,在工研院的攤位 都看得到。 在4天展期內吸引逾千家國際 產、學、研單位與工研院進行洽談, 其中包括科技巨頭Apple、Amazon、 Google、Meta、Netflix、Nvidia、Mi crosoft、Tesla等知名公司。現場並舉 行兩場合作儀式,包括攜手車用LED 模組大廠聯嘉光電推出「高擬真3D 互動系統-Hyper-Realistic」搶攻3D 娛樂商機;與記憶體大廠威剛科技 工研院與記憶體大廠威剛科技轉投資的光陣三維科技推出「智慧 可攜式虛實互動高球模擬器」,進軍運動科技市場。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19 轉投資的光陣三維科技推出「智慧可攜式虛實 互動高球模擬器-IGolfPutter」,進軍運動科 技市場,展現工研院符合全球最新趨勢的3D顯 示、AI人工智慧等技術,驚豔全場。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CES是全球最具 影響力的科技大展之一,今年工研院第8次參 與,希望達成兩大目的,一是讓工研院登上世 界舞台,二是讓工研人放眼世界,掌握最新科 技趨勢,透過CES這國際舞台找到更多元的合 作契機,包括潛在投資者、技術授權、創投資 金等。工研院長期深耕智慧顯示互動技術,此 次攜手聯嘉光電,打造智慧顯示互動新體驗, 完善臺灣、美國、歐洲的多元產品線布局;同 時,看準傳統運動產業朝科技化發展已成不可 逆趨勢,因此結盟威剛科技、光陣三維,透過 技術創新、通路奧援,帶動智慧高球更能走入 家家戶戶中,搶攻運動科技國際市場,值得一 提的是,工研院「智慧可攜式虛實互動高球模 擬器-IGolfPutter」,日前才剛獲得Forbes雜誌 評點為CES 2024重點展品。 Hyper-Realistic搶進娛樂新藍海 工研院「高擬真3D互動系統-Hy p e r - Realistic」,不同於過往需架設多台攝影設備, 僅需一張2D照片30秒就能產生3D建模的數位分 身,結合即時去背、生成人物背面模型、表情 變化、自然語音、AI問答、與人臉辨識等 多種技術,即能快速建立專屬自己且可互 動的3D人物模型。 聯嘉光電董事長黃國欣說明,聯嘉 光電已是世界車廠車燈供應鏈重要成員之 一,同時也擁有LED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 能力,本次結合工研院的技術,將有助於 聯嘉光電透過次世代LED顯示器技術,打 造獨步全球的虛擬智慧顯示攝影棚,搶進 影視音娛樂與藝文展演新藍海市場。 「高擬真3 D互動系統-H y p e r - Realistic」的創新研發也深獲許多參展人士 青睞,包括Google、Netflix等知名企業代 表前來體驗,對於結合即時生成人物的研 發非常感興趣,看好隨著數位AI的演進, 可以結合許多應用。 IGolfPutter提升運動科技體驗 智慧可攜式虛實互動居家高球模擬器 具備動態智慧果嶺,可模擬地形坡度與角 度,搭配手機選擇想要的球場風景,讓室 內揮桿猶如親臨球場;AI 3D 感測分析動 作,手機就能進行揮桿姿勢與體態分析, 完整了解推桿動作與球路軌跡;虛實整合 與結合PK遊戲,讓民眾在家也能有與眾不 同的推桿樂趣。 文章授權轉載自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381期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未經授權同意,請勿轉載。

20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威 剛 董 事 長 陳 立白表示,多角化經 營策略下,威剛不只 深耕記憶體市場,也 長期支持運動產業發 展,藉由跨域合作方 式,偕同廠商開創新 技術,以科技力為運 動注入新動力,提供 選 手 更 好 的 訓 練 環 境、為民眾帶來新穎 的觀賽體驗等,並透 過深耕已久的全球通 路,協助臺灣運動產 業邁向國際。 光陣三維執行長陳韋廷表示,快速3D建模、全視角自由拍攝,搭配元宇宙虛實融合,能創造 許多前所未見的新服務,更備受運動、藝術等產業喜愛,此次與工研院攜手合作,首發以全視角 技術提供智慧高球及其它運動更精準的360度分析,光陣三維除了持續研發外,更布局全球銷售通 路,與臺灣傳統運動廠商合作,共同創造運動工業4.0,未來還能進一步延伸到運動賽事、舞台表 演等領域,為擴大國際市場奠定良好基礎。 「智慧可攜式虛實互動高球模擬器-IGolfPutter」在展場也吸引外國媒體駐足,高爾夫專業 新聞平台 Golf Tics 記者 Jeremy Townsend 更親自到現場體驗,讚賞實境體驗與揮竿的數據偵測技 術,很符合現代人期待遠距運動的需求。 工研院攜手車用LED模組大廠聯嘉光電推出「高擬真3D互動系統」, 搶攻3D娛樂商機。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21 「運動科技」玩什麼? 體育產業、國際賽事如何 被運動科技改變? 文章授權轉載自 CakeResume 運動加上科技,成為熱潮的新興產業就此誕生!由於運動風氣的普及以及疫情的 衝擊下,使得運動科技的運用在 2021、2022 年大幅成長。基於專業體育的「運動科 技」,開創更多元的運動產品、服務及商業模式,不僅實現隨時隨地都能運動的體育 新場域,也讓運動往虛實整合、智慧追蹤的方向前進。本文將介紹運動科技的產業涵 蓋哪些面向。 文章大綱 一、運動科技是甚麼?運動科技包含哪些內容? 二、為什麼需要運動科技?運動科技如何改變體育界? 三、運動科技趨勢:運動科技迎來的 AI 大影響 四、台灣運動科技產業未來發展:跨領域人才不可少 一、運動科技是甚麼?運動科技包含哪些內容? 運動科技泛指與運動相關的科技產品以及技術服務,不只有運動員會使用到,就 連體育迷、體育賽事、體育團隊的經營都是運動科技的服務範圍。 運動員加強訓練 對於專業體育選手而言,為了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員會搭配科技產品的輔

22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助,追蹤並改善運動員的活動表現。而對於業 餘運動員跟一般人來說,也可以透過運動科技 紀錄身體狀況、進行居家健身。 例如,運動員可在訓練時配戴穿戴式裝 置,利用動作捕捉的功能隨時紀錄運動員的姿 勢、身體反應、速度等資訊,提供訓練人員運 動員的數據表現並且分析、建議加強項目;此 外,運動科技也可以幫助運動員強化身體機 能,例如協助運動員進行身體復健、預防運動 員受傷,也都是運動科技的應用場域。 體育迷、粉絲體驗 對於體育活動有興趣的粉絲,也可以藉由 運動科技最佳化觀賽體驗,增加運動相關活動 的參與。 例如,經常關注體育賽事的體育粉絲,可 以透過票務平台更方便取得體育賽事的門票、 透過實況轉播、VR技術與即時賽事更新隨時隨 地收看比賽進度與享受更清晰、更身歷其境情 境的得分瞬間。 此外,也有越來越多從運動賽事延伸出來 的娛樂活動,如線上運動博弈平台、Fantasy運 動系列遊戲,玩家在平台上的得分與決策,會 受到實際上比賽得分以及運動員表現影響,讓 沒有關注運動賽事的玩家也可以透過科技平 台與體育產生連結。 球團經營、體育組織管理 從運動員及粉絲延伸,體育比賽、團隊 等組織,也越來越多運動運動科技進行組織的 經營與管理。 例如,賽事委員會可能利用影音技術輔 助裁判判定賽事得分、透過社交平台加強體育 賽事的活動推播、利用科技產品維護賽事場 地、經營俱樂部,也會藉由新興媒體強化賽事 活動與粉絲的互動,吸引更多潛在客群。 二、為什麼需要運動科技?運動 科技如何改變體育界? 為了追求更卓越的比賽成績,越來越多 運動科技加入感測技術、AI分析,幫助運動 員有更好的表現。而為擴大體育產業創造的利 潤,體育相關產業則運用科技增加粉絲觀賽管 道、優化觀影體驗,如結合VR、AR技術,讓 粉絲身歷其境、更好地回味賽事精彩瞬間。 在台灣,運動科技則是早已在體育國家 隊中實行已久。2020年於東京奧運女子舉重項 目中奪得冠軍的郭婞淳,便有 AI 教練系統的 協助,即時分析比賽轉播畫面,協助教練做比 賽戰術調整;體操國手唐嘉鴻也有透過動作追 蹤精準分析每次落地的落點及數據,以及科技 運算協助運動員進行體重管理,更有效維持身 體狀態。

體育用品專刊 • 專題報導 23 文章授權轉載自 CakeResume www.cakeresume.com 對觀眾而言,藉由 鷹眼系統的幫助,更能 提供給觀眾更公正、更 好的觀影體驗;2022 年 卡達世足賽,官方轉播 單位更是提供 AR 轉播服 務,讓遠在台灣的觀眾 也可以身歷其境球賽現 場,全新的觀賽模式也 大大滿足球迷胃口。 圖片來源 / freepik www.freepik.com 三、運動科技趨勢:運動科技迎來的AI大影響 正因為運動科技的逐漸普及,各國運動選手都會結合新技術追求更好的運動表現,因此全球 大型運動賽事更是變向成為各國運通科覺、科技產業與人才的比拼現場。 以 AI 技術為例,AI 強大的數據搜集及分析系統,使得 AI 迅速成為體育產業各個面向的重要 角色。如重視球員數據的球探,AI能以更高的效率掌握潛力球員的表現成績,並且精準分析發展 潛力與評估球員價值;搭配影像辨識,AI裁判則可以更迅速,更準確反映出比賽結果,打造更公 正健康的比賽環境。 這些革新技術的導入,使得運動員可以訓練得更確實、更容易發揮超常水準;更高的比賽水 準與更優質的觀影體驗,則會吸引更多人增加對體育活動的關注,吸引更多人才、資源對運動產 業的投入,對產業產生正向循環。 四、台灣運動科技產業未來發展:跨領域人才不可少 看見運動科技的發展潛力,台灣也積極協助相關產業的探索與發展,更鼓勵跨產業領域的供 同合作,打造台灣自己的運動科技產業。 2020年,政府與體育大學合作辦理新現代五項科技運動會(IT SPORT),結合體感偵測、

24 SPORTS IMPACT -專題報導- 互動感知、VR虛擬實境等技術,打造全新的運動模式。透過創新科技的全新體驗,帶動 社會運動的風氣,同時也鼓勵相關業者研發更多科技應用模式,拓產運動科技市場。 此外,行政院也於 2022 年推出台灣運動 × 科技行動計畫—Sports Everywhere 計畫, 擴大台灣民眾運動風氣,計畫將智慧科技普及運動場域,培養民眾的運動習慣以及健康觀 念。從增加民眾的運動觀念開始,結合台灣完整的運動設備、科技研發產業,目標成為亞 太第一運動科技新創據點,以及「運動科技王國」。 其實,台灣早已有一些提供運動科技服務的公司,如台灣創明,已開發出可支援多 種室內外運動類型的定位追蹤系統,目前已以實際導入在台灣示範大學的籃球、排球校隊 中。另外,新創團隊 WhiizU 結合 VR、5G AIoT 等技術,打造出自由車電競團隊,不僅加 強自行車選手訓練,也結合電競概念吸引更多人加入騎乘自由車的行列。 透過政府的支持,運動科技產業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之一。因應「運動科技生活化」 的趨勢,除了專業體育競賽,創新科技將藉由運動進入一般大眾的生活中,預計會有更多 新創團隊與企業投入這塊藍海。 面對這塊新興市場,能夠同時擁有體育熱忱與科技專業的跨領域人才變得更加關鍵, 可以結合解讀分析運動數據,打造更準確、更符合運動使用者需求的產品,成為搶先進 入這項新興市場的核心技能。 CakeResume提供一站式的求職與徵才解決方案,提供求職者功能強大的免費線上履歷工具與找工作 平台,也提供企業職缺刊登、雇主品牌推廣與獵才顧問諮詢等服務。目前平台上已有近750萬的全 球用戶,以及8,000多家徵才企業,致力於協助人才展現價值、發展理想職涯,並協助企業招募專業 人才。www.cakeresume.com

體育用品專刊 • 市場動態 25 2024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及 台灣國際運動及健身展 聚千家業者 轉動產業科技、創新及永續新商機 資料來源 / 台北國際體育用品展 https://www.taispo.com.tw 由外貿協會所主辦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 ( TAIPEI CYCLE ) 及台灣國際運動及健身展 (TaiSPO)於3月6日開幕,今年兩展共計有來自 1,155家企業參與展出,共使用4,350個攤位,為 亞洲最具規模的自行車及運動健身產業展覽, 更是全球高階自行車及運動健身產業供應鏈密 度最高的商洽平台。兩展合計已有超過90國、 近4仟名國際買主預先登錄觀展,可望帶動全年 運動及自行車產業商機。 今年 TAIPEI CYCLE 及 TaiSPO 兩展除了 有國內外指標大廠包括美利達(MERIDA)、巨大 (GIANT)、桂盟(KMC)、SRAM、SHIMANO、 喬山(JOHNSON)、岱宇(Dyaco)及東庚等持續支 持,也吸引更具國際性及多元化的新血加入。 例如 : TAIPEI CYCLE有來自德國的知名變速 器製造商 Rohloff 、法國 3D 客製化建模工具商 LUMISCAPHE、丹麥永續電池製造商Viridus、 挪威生化彈性體制成的環保空心胎廠商reTyre 及義大利復古自行車 Via Veneto 等多國的新進 廠商,佔比達 8% ; TaiSPO 疫後轉型有成,今 年展覽規模較去年大幅成長25%,知名義大利 精品健身器材商Technogym亦首次參與展出。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指出,今年展覽的 關鍵字為科技、創新、永續,從今年展覽可以 看到科技在自行車及運動產業的應用面向更深 刻廣泛。在產業發展方面,經濟部常務次長林 全能表示,台灣自行車及運動健身產業的四個 重要的發展趨勢包含創新、低碳轉型、科技與 數位轉型、公私合作。臺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 公會理事長吳盈進也呼應表示,自行車產業在 推動永續方面與公(Public)、私(Private)部門形成 最佳夥伴(Partnership),必須珍惜唯一的地球; 台北市體育用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建旺則 指出,產業更加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融入環 境,社會,跟公司治理 ESG 的理念,建立一個 健康、綠色、最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產業發展。 TAIPEI CYCLE首度成立「Bike Venture新 創專區」,共聚集來自8國/地區10家的自行車

26 SPORTS IMPACT 市場動態 新創企業,呈現自行車產業在電動化、供應鏈數位轉型、綠 色永續解決方案及新商業模式四個面向的創新產品及服務; 而 TaiSPO也設置「運動科技-創新及新創區Sport-Bilities」於展覽 期間呈現最新運動科技應用及新創發展,除了「台灣智慧型紡 織品協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產業加速器IAPS」、「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 - 擴大運動科學研究能量與成果橋接計畫」參與 展出,更有馬來西亞及韓國運動新創企業,展示項目涵蓋穿戴 式裝置、高速攝影、AR/VR體驗及數據分析應用等最新趨勢。 其他特色展區還包括 TAIPEI CYCLE 今年首度成立的 照片來源 / www.taispo.com.tw 「E-cycling Pavilion 智慧虛擬自行車專館」,展示品項涵蓋能提供和實景路線同步的3D虛擬線上騎 行軟體、來自國內外的智能訓練台、爬坡模擬器及騎乘體驗系統等,透過運動科技與數位內容體 驗,讓參觀者了解疫後自行車騎乘在線上及線下整合發展,及線上騎行在運動、訓練及社交上的多 元面貌; TaiSPO也設置「潛水專館」,聚集超過30家業者,是今年展覽中最大規模的主題專區,展出 項目包括潛水用品、潛水旅遊、課程,從產品到服務的全產業鏈,反應台灣在潛水用品製造上的實 力,及台灣作為海島國家發展海上休閒運動的優勢。 同時,永續為今年展覽的關鍵字,自行車展展覽期間舉辦「永續新騎點論壇」,邀請國內外的 自行車指標組織及企業專家代表,從市場趨勢、品牌經營、供應鏈合作等各面向,探討永續如何驅 動自行車行業的下一波產業革命,講師陣容包括Cycling Industries Europe執行長及英國知名自行車服 飾配件品牌Rapha的永續部門主管,而世界自行車聯盟(WBIA)今年持續利用TAIPEI CYCLE作為重要 的國際交流平台,續於展覽期間辦理座談會,發佈自行車產業永續供應鏈準則,並提供最佳實踐案 例; TaiSPO產業論壇則提高國際性,邀請來自義大利、英國及紐西蘭多國運動健身領袖分享全球健身 房經營管理的趨勢及發展。 展覽期間還推出多項動靜態的精彩活動,包含 TAIPEI CYCLE 將 E-Bike 及其電子電機等供應鏈 業者聚集在南港2館4樓展場,並搭配E-Bike試乘區,提供不同形式車道,讓參觀者可實地試乘體驗 E-Bike車輛性能;TaiSPO戶外展區的 Outdoor Taipei 集結露營車、露營帳篷、釣具等戶外休閒用品, 加上兩輪的越野自行車到四輪的休旅車等裝備,提供參觀者體驗複合式的戶外運動休閒文化。 新聞資料聯絡:台北國際體育用品展 / 外貿協會展覽業務處 陳衍霖 / 02-2725-5200#2857 yenlin17@taitra.org.tw

體育用品專刊 • 資訊動脈 27 復健新觀念: 復健科與家庭醫師的結合 資料來源 / 運動科學 www.sportscience.com.tw 作者 / 林宗慶、相子元 許多人對復健科存在著一些誤解,認為需在大型醫院進行處理的嚴重骨骼疾病或 手術後的復原,才需要復健科的幫助;然而,現今醫療體系中不同科別已不再像傳統上 壁壘分明的情況,復健不僅適用於手術後,還可以在更早的階段介入用以促進康復和預 防,於此同時,家庭醫學科強調整合性全人健康的理念,其中復健扮演健康照護的核心 角色。家庭醫師制度著重於分級醫療轉診制度並提供連續性的照護,結合復健科的資源

28 SPORTS IMPACT 資 訊 動 脈 後,患者便能於社區醫療單位持續追蹤自身情 況、加速康復並提高功能,從而提供更全面的 健康照護。 家庭醫師制度的優勢 目前家庭醫師的制度正落實推廣,希望民 眾就醫時能藉由基層及住家附近的社區醫療群 先行評估,再轉介至其他專科,避免民眾病急 亂投醫,還能節省資源提高醫療效率。舉例來 說,於社區鄉里集結醫療群,若有民眾因腳踝 扭傷就診某家醫科診所,家醫師再協助聯繫專科醫師,形成內部轉介的分級醫療;若情況較為 嚴重,也能從復健科診所轉介至大型醫療院所進行更精密的檢查與治療,就不容易變成任何傷 害皆集中至大型醫院,費時費力之外也可能拖延治療黃金時間。 家庭醫師制度中復健科的角色 家庭醫學中的全人照護若從復健科角度切入,首先年齡層涵蓋範圍不只適用於老年人或特 定年齡層,而是能應用於所有年齡層,從幼兒至老年族群皆能有所受益;照護情況則包括運動 傷害、手術後恢復和慢性疾病等多樣化問題評估,復健科其實能夠作為許多疾病治療的核心, 透過運動、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方式幫助康復和提高功能,並非如大部分人們誤以為的復健 只是治療的輔助手段,復健也適用於預防、增強體能和提高日常生活功能,可以幫助建立健康 的生活方式,並在早期介入以預防問題的發生。 最後,多數人可能會認為復健都需花費較長的時間,不過事實上復健的時間長短因情況而 異,介入時間早晚和個人投入都會影響康復時間,這就能連結上述家庭醫師的制度,藉由優良 的分級轉介確保病患能快速取得適當的醫療資源。隨著復健科與家庭醫師結合的趨勢發展,不 僅有助於提供全人健康的照護,還能提高醫療效能和降低成本,並強調預防、早期介入和康復 的重要性,希望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品質,我們可以期待看到更多人受益於這種全人健康 的照護模式,從而實現更長壽的健康生活。

體育用品專刊 • 資訊動脈 29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享受活力生活 資料來源 / 運動科學 www.sportscience.com.tw 作者 / 林宗慶,相子元 關節保健及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是身體保健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儘管關節問題常被認為與 年紀息息相關,不過退化性關節炎其實並不僅是中老年人的普遍性問題,加上近年來台灣的 運動風氣蓬勃發展,由於未依正確姿勢運動或短時間內過量運動,除了肌肉軟組織等運動傷 害,年輕人也容易出現關節問題。

30 SPORTS IMPACT 資 訊 動 脈 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原因相當多元,其中 一項重要的因素是過度或不正確的使用關節而 造成的運動傷害,但無需過於擔心,透過適當 的運動方式和運動科學的運用,能有效預防關 節傷害。想達到關節的保養和預防退化性關節 炎,在運動過程中不宜急於超越自身的負荷能 力,應逐步增加運動量使肌力逐漸增強,再進 而提高關節的承受能力與穩定性,減輕其承受 的壓力和不均勻受力。此外,於肌力訓練的過 程與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確姿勢也是關節保健的 重要措施。 若出現關節疼痛或不適,持續超過一週, 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醫生能夠進一步評估情 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計劃,避免傷害擴大到 不可逆的階段,幫助應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挑 戰。雖然退化性關節炎較常見於膝蓋,但其他 關節和脊椎同樣容易受到影響。因此關節保健 不應只注意單一部位,全身性的關節保健也需 同樣重視,例如避免過度使用、保持良好姿勢 與適時休息等。女性族群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 族群之一,由於生理結構的差異容易產生較大 的關節負擔,且女性在家庭和職業上通常承擔 較多的負擔。因此,盡早關注關節保健和預防 措施對女性族群至關重要。從年輕時期開始注 重肌肉力量的鍛鍊和骨質的保持,可以建立良 好的基礎,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或減輕其 影響。 除了以上提到的問題外,還需留意天氣 變化對關節的影響。冷天和濕氣增加可能使關 節疼痛加劇,這是因為寒冷的氣溫和濕氣會影 響肌肉和組織的狀態。此外,情緒和壓力也可 能加重關節疼痛,所以保持良好的情緒和適應 壓力的方法也是關節保健的重要一環。總結而 言,關節保養和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是每個人都 應該重視的健康議題。透過科學的方法和優良 的生活習慣,我們能夠保持關節的良好狀態, 享受更健康、更活力的生活。 參考文獻: • Allen, K. D., Thoma, L. M., & Golightly, Y. M. (2022).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30(2), 184-195. • Øiestad, B. E., Juhl, C. B., Culvenor, A. G., Berg, B., & Thorlund, J. B. (2022). Knee extensor muscle weakness is 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cluding 46819 men and women.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6(6), 349-355.

RkJQdWJsaXNoZXIy MjIwMj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