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資料搜尋 <進階搜尋>
電子商務對傳統商業的衝擊

資料來源:經濟部商業司

電子商務有著無遠弗屆的特質,讓服務提供者與商品銷售者更容易去接近他的潛在客戶與更快速地將商品資訊傳遞給他們,因此如何透過電子商務去開發新的客戶創造新的商機又不失去現有客戶因企業對商品無法做有效區隔與價格差異化,而無時無刻地在考驗著企業。

現今流行著網路社群的電子商務型態,網站經營者藉著擁有龐大的會員數,以認購方式集結大量採購實力與供應商進行採購談判,要求供應商削低價賣出,如談判不成就轉向其他同質性商品之供應商進行議價,造成賣方又愛又恨的心態,愛的是他帶給賣方業務機會,恨的是他的忠誠度不夠與擔心他會破壞市場商品價格。因此如何進行網站商品銷售?何種商品適合於網站銷售?電子通路與傳統通路如何做管理?都是當今之課題。

首先從商品著手,何種商品合適於網站做銷售?新商品可以先行置於網站做銷售,作為未來商品被接受程度之分析參考亦可以做為通路鋪貨量之參考,另外滯銷之商品與促銷之商品可以利用網站讓曝光機會增加,進而增加銷售與商品迴轉,降低滯銷品造成的庫存成本,因為說不定滯銷商品有著區域性接受度的關係,在都會區銷量不好,但未必代表在鄉村賣的也不好,在北部賣不好未必在南部也賣的不好。

其次,面對不同通路之管理,供應商如何來自處?以服務客戶的角度為出發點來思考必定會博得客戶之滿意度與忠誠度,舉例說:供應商規劃電子商務進行行銷業務,可以規劃將原有傳統之經銷商仍然視為合作伙伴,每當消費者線上下單時系統會出現消費者可以選擇之區域經銷商,由選擇之經銷商來出貨或提供服務,雖然供應商是將銷售機會讓給了經銷商,結果經銷商對該供應商的滿意度與忠誠度提高了,彼此的業績也都成長,除此外電子商務網站提供了詳細的商品資訊也可以輔助經銷商做為銷售展示工具,對消費者的好處是享受到快速取得所購買之商品與服務。

再者,電子商務除直接面對消費者進行一對一行銷外,還需考慮要有靈活之後勤物流來協助實體商品之配送工作,面對單價金額小且量多之商品供應商如何來克服降低單位配送成本提高商品毛利?單價高之商品又如何來搭配物流?對於單價高之商品或許可以透過快遞、貨運公司、郵局所提供之便捷快速服務,不但可以將商品快速安全地送達客戶手中,亦可以提供貨物追蹤情形,讓客戶安心,至於單價低之商品可以併入便利商店現有之每日物流配送作業將商品送至靠近消費者取貨地點之便利商店進行取貨,藉由物流之共同配送來降低配送成本。

線上交易的付款機制,是否安全?是否方便?是否快速?都是需要考量的,目前付款方式有:信用卡、數位現金、電子支票等等,消費者已開始使用數位現金來支付小額付款,至於信用卡付款則需取得銀行或信用卡機構之資金移轉授權始得進行資金之移轉,如果線上暫時無法進行付款亦可以透過宅配,貨到付款收取現金或刷信用卡方式,或者可以在便利商店取貨同時一併由便利商店代收貨款方式達成,安全性則可以透過SSL、SET方式保障消費者資料不被竊取冒用,各種付款系統希望達到便利性、自動化、安全性要求與付款處理成本低的要求,而企業如何來選擇適當之付款方式與機制,加速電子商務之運作便成為當務之課題。

電子商務帶來的衝擊,卻又是另一波潛在的商機,電子商務模式是很容易被抄襲的,但隱藏於背後的優勢與know how是不易被取代的,因此,在發展電子商務的過程亟待去思索如何以現有之經營模式、企業之長處與優勢去創造新的電子商務模式,而成為電子商務時代之佼佼者。 本期主題-2 電子商務的科技議題--電子商務應用系統伺服器簡介 並非所有發生在網際網路上的活動都屬電子商務事件,但不可諱言在過去五年中,由於網際網路技術快速逢勃的發展,至使各類電子商務活動得以活躍於網際網路上,此處無意於介紹所有的電子商務技術,僅就電子商務應用系統伺服器架構來探討相關技術。

隨著電子商務應用趨於複雜及必須處理的交易量大增時,為應付日益增加的交易量,電子商務網站的技術也必須隨著不斷地改進,以符合實務上的需要。從一台網站伺服器從事多項工作,到多個伺服器,且每一伺服器又同時得扮演多種角色的複雜架構,就是一項重要的演進。這樣的演進不但滿足電子商務網站擴充性需求,且在質上,更要確保網站上各種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一致性、應用系統可靠性、及容錯能力。

為了滿足龐大交易量及與外在的資料庫系統相連的需求,一個電子商務網站架構,會包含各類伺服器,有前端伺服器如:HTTP Server,用來連結瀏覽器,並將來自使用者的需求,傳送至後端的應用程式伺服器或資料庫伺服器,由此可見電子商務網站是一個多層次的架構,包含客戶端的瀏覽器,一個HTTP伺服器與一個應用系統伺器,及一個資料庫系統伺服器。這種多層次架構可有下列好處:

1、 可免於使用者端PC的安裝和維護工作 2、 可調節系統的效能,而且易於引進和管理應用系統,同時減少使用者 端PC的負擔。

事實上這種多層次的架構,也是資訊系統運作中異質性系統日漸增加的結果,我們常可見到同一企業內會使用不同的資料的儲存機制,有主機系統的,有各家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的關連式資料庫系統,不一而足,然而電子商務應用系統卻需要從這些既存的多元資料庫系統中存取資料,並執行複雜的功能,以完成企業、客戶及來自企業夥伴的需求,因此造成了電子商務系統運作的複雜度。

這其中還可能包含複雜的電子商務需求,各種資料庫管理系統及面對用戶端各式各樣的軟硬體設備(例如:終端機、瀏覽器、個人電腦、工作站,行動設備,甚至於其他的伺服器)。 一般而言,應用系統伺服器,並不等於電子商務系統伺服器,因為電子商務系統尚要提供一些其它的功能,例如電子型錄,採購車,付費機制,客戶服務等,而應用系統伺服器通常是一個平台,可以讓電子商務的應用系統在上面執行,也可以說在應用系統伺服器中執行的可能不是電子商務的應用系統。

從1997年起,就有很多公司投入應用系統伺服器的開發,但沒有一個伺服器能涵蓋電子商務系統所需要的全部功能。直到1998年底才有較具體的產品。主要的公司有AOL、BEA、IBM、Microsoft、 Oracle 及 Sun/Netscape,等大公司。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瞭解電子商務系統在應用系統伺服器上主要執行的功能如下:

1、 與資料庫管理系統連結。

大家都知道,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初,網站伺服器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展示靜態網頁,因此網站伺服器所能展示的就是這些已經製作好的網頁。然而,隨著使用者需求的增加(例如電子型錄,訂單系統,存貨系統及即時資訊需求等),這樣靜態的網頁已不敷所需,特別是對一些外表相似而內容卻常需更新的網頁,導致每一網頁內容的管理,需要使用到資料庫管理系統,動態的產生網頁。 同時從資料庫存取資料的機制也從單純的CGI,演進到使用較複雜的機制,例如ODBC call,甚至透過網路存取資料庫的資料(例如JDBC就提供這項能力)。

允許資料庫系統可以在不同的硬體上運作,Oracle, Sybase, Informix 等公司的產品都提供JDBC drivers。 雖然技術上可以直接連結HTTP伺服器與資料庫管理系統,但每一資料庫連結的建立都會造成系統相當負擔,因此對於交易量頻繁的大型電子商務系統,不建議這樣的做法,而是在應用系統伺服器建置connection pooling,用來管理、調節電子商務應用系統與資料庫管理系統的作業。 除了效能的考慮外,專家們也建議HTTP伺服器和資料庫管理系統,最好分別放在不同的機器上。

這作法主要考慮因素如下:

(1) 系統可靠性 : 一般而言資料庫系統是比HTTP server的可靠性來得高,較不穩定的HTTP server較容易造成機器不能正常運作,甚至當機,而需要重開機。

(2) 資料庫的安全性。

(3) 系統復原作業的代價 : HTTP server不需保留狀態的資訊,對企業的重要性不及資料庫系統,同時它的復原作業也較資料庫系統容易許多。 交易處理監控服務:交易處理監控服務是典型的中介軟體的一項功能,透過該項服務,可確保交易一致性(整合性)並可提升應用系統的效能。尤其是在資料庫的讀、寫時更要滿足資料庫系統基本四大的特性:單元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離性(Isolation)、及持續性(Durability)。

2、 以應用系統伺服器做為開發環境:

應用系統伺服器提供應用系統設計、建立雛型、開發、測試及引進等功能,有逐漸普及的趨勢。事實應用系統伺服器具備開發環境,也常成為企業要採用此類伺服器的重要標準之一,微軟易用的介面開發平台就吸引了很多企業使用其應用系統伺服器,提供這類應用系統伺服器的廠商還有Bluestone的Sapphire/web、IBM的Visual Age, Microsoft's Visual J++,和Oracle的App Builder。

3、 做為中介軟體的平台及具物件管理者。

所謂中介軟體,顧名思意,就是介於各個應用系統間的軟體,除了前面所說的資料庫存取和交易處理監控的中介軟體外,還有遠端程式叫用、訊息傳送及分散式物件管理中介軟體,主要的這類軟體有BEA的Tuxedo。 基於以上的說明,由於電子商務的應用日趨廣泛以及日趨複雜,使得支持電子商務的系統架構技術也伴隨著不斷改進。從早期的一台網站伺服器,進展到多個伺服器,包含連結使用者需求的前端伺服器,以及後端的應用程式伺服器與資料庫伺服器。這種多層次的架構,具有易於維護與管理的好處,而且也可減少用戶端電腦的負擔。而應用程式伺服器的發展,也提供有關連結資料庫系統、處理各種交易、提供開發環境、與作為中介平台等各種功能,對於電子商務的推展有極大的貢獻。